从古至今,人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衣,往往又在放在前面。
关于衣的成语也有很多,衣锦还乡,颠倒衣裳,经天纬地等等。服装文化不仅仅体现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趣味,更见证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变化。
衣裳有两种读法,一是yishang,是衣物的统称;二是yichang,是上下装的分称,上衣下裳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典型形制。
《诗经·齐风》中“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说明自周朝来就是衣裳制了。
《周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作为“人文初祖”的黄帝,设计了衣裳,参照天地,乾坤设计,颜色也与之相通,上衣玄色,下裳黄色。
《千字文》开篇就是“天地玄黄”,天为什么是玄色?这就体现出古人的智慧了。古人认为白天有太阳,夜晚有月亮的时候那会天的颜色不是它的本色,要在月落太阳未升的黎明时分才是天的本色,就是玄色,深邃,神秘。“天地玄黄”就是古人的世界观,衣裳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垂衣裳”也可以解释为无为而治,汉初文景之治就是因为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黄帝初试衣裳体现了天人合一,无为而治。
舜帝在衣服上设计十二图形,后称“十二章纹”一直沿用到清朝,贯穿封建帝王礼服上。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十二章体现的是尊天道,爱国家,会做人,能做事。十二章的运用在《后汉书舆服志》提到
“天子备章,公自山以下,侯伯自华虫以下,子男自藻米以下,卿大夫自粉米以下。”
这又类似如今的军衔制。十二章体现了以德治国,等级分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深远,古代服装自然,宽松是其典型风格。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的着装理念就是“被褐怀玉”追求质朴,天然,本真。
庄子和老子的理念相同,庄子有一则杨子的故事。
杨子到旅店投宿,老板有两房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可奇怪的是丑陋的那个很受欢迎,美丽的却受人冷落。便问老板,回答是“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美丽的自以为美,便对人傲慢,我就不觉得有多美了,丑陋的觉得自己丑,接人待物就比较谦和,我就不觉得她有多丑了。
“被褐怀玉”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比如八仙中也有不修边幅的,甚至佛教的济公也是鞋儿破,帽儿破,人们却很喜欢这种形象,正是受了老子着装理念的影响。
古代士大夫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服装穿着,儒家的影响可算是最大的。
《论语》有言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也体现中庸的思想。孔子是支持等级分明的,守礼。孔子也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君子正其衣冠”见面是要衣冠整洁。
孔子在提倡符合礼制的服装同时,也讲究穿出美感。孔子接待宾客时,脚步轻快,两袖迎风,好像张开的双翼,姿态飘逸。与我们所熟知的内敛,温和的孔子不同,多了人性的魅力。孔子是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