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读帖的过程,下一步就是临写了。这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理性的分析和逼真的临习”,把范帖中的笔法、字法最大限度的掌握起来,才能在以后的创作中运用自如。临习可以分成两步来做,先是“摹帖”然后“对临”。
初学《九成宫醴泉铭》应先从“摹帖”上入手。“摹帖”是练习书法的基本功,是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过程,也是初学楷书的“不二法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摹帖法”:
a、从《九成宫醴泉铭》中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100个范字,建立属于自己的“临帖字库”,再用复印技术逐个放大范字到约10cm大小。
b、用比较薄的宣纸蒙在已经放大的范字上,用很细的笔沿着范字的边缘双钩下来,这个过程越精细越好;
c、采用国画的硃镖色将已经双钩好的字形像画工笔画一样填满(注意是“填” 不是“写”),目的是让书写者在填色的过程中仔细体会原帖的细节,这种方法叫“双钩廓填法”;
d、用毛笔蘸墨汁在自制的红色范字上依样描写,我们俗称“写影格”,在这一步中,为了节省宣纸,书写者可以第一遍用比较淡的墨汁摹写,待宣纸完全干透后,再用比较浓的墨汁摹写一遍。
在《九成宫醴泉铭》的初学阶段,限于书写者的眼力,直接对帖临写往往顾此失彼,先进行摹写,目力集中,全神贯注,容易达到“形似”的要求。
当初学者通过摹帖基本掌握了《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字形特点与书写方法后,可以根据“摹帖”时选择的100个字,在原帖中找一些结构相近似的字,把自己的“临帖字库”扩大到400字左右,然后对这些字按结构分类,进行临习,写字的大小还是以10cm见方为宜。我们将临习的范字置于桌前,最好放在眼睛可以同时看见范字和自己临写的字的位置,依照范字的结构、笔法、笔势和笔意,在摹帖练习的基础上,一一对照书写。这个过程不能够随意行笔,必须专心致志,一笔一划的对照临写,力求逼真!把这400字写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九成宫醴泉铭》的书写特点和书写方法了。
临帖时,可以选择使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回米格”等方格来确定笔画的位置,及范字结构安排的方法,以此来纠正个人自发的不正确的写字习惯,培养训练有素的书写意识和认真细致的学习精神。正确掌握使用格子规范临帖后,可以去掉格子进行对照临写。
临帖需要用头脑用心去琢磨、去观察、去分析比较。通过“临”达到“像”甚至可以“乱真”。因为只有像才能真正的学到方法,体会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和真谛。也只有临的像,才能使书写者的观察力、眼力得到提高,驾驭毛笔、字法、结构、墨法以至章法的能力越来越强,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摘自杨涵之:《九成宫醴泉铭》临写秘诀)
看样差距还是很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