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喜欢教书。
但一直不得法,或者说没找准自己的节奏:
因此,自己读书的快乐,学生上语文课的收获——都不理想。
前者,一味追求快乐,反而没了快乐——终于知道,只有把书读会、读活,让书上的东西变成有用于生活有利于自己的精进,才是读好了书;后者是因为自己都一直仰视教材或者各种各类书或者借用名校长李希贵的话“跪着教书”,不去钻研读书的方法,不去思考(或者说根本没有关注)超越一篇篇文字以外的写作的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学得死,老师教得苦,收获还甚少。
所以,成了书蠹。
自己碰到问题,只一味看书。
学生碰到真正需要解决的,哪怕是语文课上的问题,我也没辙——因为我读了残存在脑袋里的,全是些“只言片语”,不是可以拿来就用,用了就有效,还可以反复越用越好用的方法……当然就一点法子都没有。(此处,想起陈述性,策略性,程序性知识,应该有掌声,我似乎终于懂了生活化作文的这几个概念)
因此,当我换一种方式,读邓彤《作文课怎么教》这本书时,有别于以往的读书姿势,让我有感:
是读了马上就写,而且是散点选取书里的观点、论据写。
基于生活化作文的框架,选点。
我发现,由于有了论点的统摄,或者说“帅”领(不是说“意犹
帅也”么?)看的时候更有重点,用的时候也不是漫天乱找。
因此,有目的的读的这一本,比我之前自己没目的的或者只图愉悦——看论文也是有愉悦的哈——的看,收获大得多。
而且,写的过程,抽取例子的过程,让我对写作的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其实,所有的写作,调取都是基于一个论点的建立。
比如散文,这个论点的出现,可能是无心人说的一句话;可能是偶然发现的一句精辟的点评……
有了这一句,满腔的情有了出口。
而且是最准确的出口。
……待续。
本想写杨映指导读书,读准确颂词的慢而庄重强调,写就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