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新作《芳华》源于2013年与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他二人早年都有在文工团的经历,所以打算合作拍摄一部贴近自身早年生活经历的影片,以此缅怀他们生命中那段最美好的年华。严歌苓2016年一完成初稿,冯小刚就立马进行了筹拍工作。所以我们终于有幸在2017年的年末看到了冯小刚这部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影片。
冯小刚说:“我年轻的时候在部队,队友都是十六七岁身怀绝技的文艺兵,小提琴、长笛、大提琴都水平超高,我想搬上银幕给现在的年轻人看。那是我们的青春。” 当然,这部影片不独为我们展现文艺兵们的“台前”,也为我们展现了她们的“幕后”。在舞台之外,她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梦想。
从农村来的何小萍因在家中被视为累赘,所以初入文工团的她就急切地梦想着能穿上军装,好穿着它照张相片寄给家人,以证明她已经很好地融入了这个集体。但令她伤心的是,自己竟连这种近乎卑微的梦想也破碎了。
何小萍因自身特殊的体质原因,比一般的女孩子易出汗,所以身上的味道要大些,这便招来文工团不少人的嫌弃,自己也由此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所受到的排挤。刚一进宿舍,就被自己的室友再三叮咛赶紧去洗个澡。一个女孩子不断的因为自身的缺陷而受到周围人的冷眼和嘲笑,她心里该是感到多么孤独和伤心啊!我想她心里一定渴望有一个人能抱慰她的孤独和伤心。
更甚的是,可怜的何小萍不仅先要为自身的体质原因,不久还要为所谓的个人品质问题受到他人的排挤。因为她的军装两星期后才能拿到,所以她偷拿了室友林丁丁的前去照相,但又由于事后未敢承认,结果后来事情败露,遭到了宿舍成员的集体审判。集体总是威力无比的,个体在它的审判面前,是那样软弱无力,竟连申辩的权利都没有。似乎是整个文工团唯一一个不对何小萍冷眼相待的刘峰,在将来也会因为一次情不自禁地触摸而受到类似的集体审判。
在那个集体主义价值观横行的时代,个体全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变成了为所谓的集体服务的工具,他们属己的梦想倒是无关紧要不值一提的。为他人的幸福无私奉献受到鼓励和赞扬,谋求属己的幸福却要受到谴责抑或批判。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帮少男少女竟连谈个恋爱都要偷偷摸摸,好像有多么见不得光似的!严歌苓在小说中写道:“那时假如一个男兵给一个女兵弄东西吃,无论是他买的还是他做的,都会被看成现在所谓的示爱。”无论怎样严防死守,爱情总会找到出口,因为爱情是挡不住的。
刘峰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一个人们眼中的好人,什么脏活苦活都抢着来,而且做好事不留名,人称“活雷锋”。为此,他年年标兵,并获得过一些小小的奖励。令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恢复高考后,他竟然会把上大学的机会也拱手相让。这在当时那种社会大背景下有多少可信度,我表示很怀疑。但影片中给出的理由是,他是为着林丁丁才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而心甘情愿留在文工团的。
在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人们哪敢儿向自己恋慕的人表达爱意呢。但有一天刘峰在听了邓丽君那些大胆传唱爱情的歌曲后,终于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白,并情不自禁地将林丁丁搂抱在怀里。只是不巧这种行为被其他人撞见了,这在当时又算是很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所以被保卫部门叫去接受调查。所谓的调查无非就是让刘峰坦承自己对林丁丁有猥亵的想法。
性亲密当然有其生物学上的意义,但在人恐怕更多的是社会学上的意义。它是要表达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恋,和对自由与平安的渴求。社会中的人大抵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性亲密恰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安全感。所以我们不应该再用色情的眼光去看待性亲密。另外,我想说,集体对个体的戕害可以休矣!
萨特说:“死丝毫不能被等待。”是的,我们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可能直面死亡。1979年,中国西南边境爆发了著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刘峰和何小萍都由于命运的种种安排而参加了这场战争。他们亲身目睹了太多的死亡,自己也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我觉得,世间再没有比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凋零更让我们感到痛心的事了。令我内心深受触动的是,刘峰即便在濒死的过程中,他所渴望的也到底并非是成为一个别人眼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能够被自己心爱姑娘不时在心里想起的普通人。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由于时代的巨变,文工团面临解散,文艺兵们也不得不各奔前程,分道扬镳。只是到了分别的时候,往日时光才特别成为我们眷恋的对象。也正是因为分别,将来的每一次重聚才让我们激动不已。
想说而又未敢说常会铸成一生的遗憾,而这次重聚分明给了何小萍一次弥补遗憾的机会。她终于把当年想说而未敢说的话说出了口:“能抱抱我吗?”刘峰也很坦然地将她揽在怀里。他们后来还相依为命,把彼此当成了唯一的亲人。这是爱情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我觉得,人有的时候要的只是一种感觉,并不一定非得去解释它。
属于冯导他们那一代人的芳华已然逝去,我不禁想,当我们这一代人老了,我们的青春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回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