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师妹小常说,我们的导师发了一条朋友圈,导师觉得最近兵荒马乱的,她很希望能够安安静静坐下来处理一天数据。
我不太看朋友圈,所以没有注意到。晚上就找了一下导师的朋友圈。没忍住,把导师所有的朋友圈都看了一遍。
我的导师是个很积极生活的人,她会发一些旅行的风景,会记录自己跑步的数据,会在阅读一些课外书之后写几句感想。也会转发一些公众号文章,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她发朋友圈并不多,平均一个月也不一定有一条,所以我把她自2014年以来所有的朋友圈都看了一遍。
里面有一条让我深受震撼。这是她在2016年的时候对《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老师?》一文的评论:“貌似很多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的同学,心里面都隐藏了一个他们更加喜欢的专业或者方向。这就是为什么多少年来,我们都很难遇上在本专业里发自内心,愿意投身于学术研究的学生。”
我本来想点开这篇公众号文章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内容引发了老师这样的感慨。但是很可惜,这篇文章已经被发布者删除了。
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比如我就是心里一直惦记着文学,惦记着历史,总是有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我心里隐藏着更喜欢的专业,于是就无法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现在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就总是徘徊和犹豫,仿佛随时都能抽身而退。
我回忆了一下,发现我目前的情况是这样的。大一的时候处于新奇状态,大二开始有点混日子,大三一整年都在迷茫和焦虑,觉得自己前路茫茫,根本不喜欢金融,觉得当年选错了专业,大四觉得反正保研了,索性就玩了一年。研一感觉到自己很菜,研二终于慢慢有点头绪了,也没有那么浮躁了。现在转博了,终于有点感觉到自己慢慢沉浸到经济学里面,曾经学得马马虎虎的知识开始变清晰,对经济学的兴趣也慢慢提起来。
我是发自内心热爱经济学吗?应该也算不上,至少现在算不上。
但是我意识到,感情是可以培养的。我讨厌金融,所以大三选择方向的时候毅然决然选择了经济学。我觉得这个选择没有错。与生活相关的这部分经济学还是很有趣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故事也挺符合我的喜好。
我不知道在我读博的这四年,我能不能变成发自内心地热爱经济学的人。但是我会努力的。我会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向经济学靠拢一点点。
有个表情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还有个表情包是:“靠近厉害的人,变成更牛的人。”
我觉得我就应该每天都花时间在学术上,然后努力向着我的导师靠拢!
最近一周,每天跟师妹小常约讨论室一起学习。上周准备高概考试,每天学习六小时。这周考完试了,我有点放松,每天学习三四个小时。小常因为周末要考托福了,所以每天学习六七个小时。
我准备这周再修改一版论文出来。这几天每天做一点,感觉确实挺好的,不会有一整天都在写论文,然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的感觉。每天做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有收获,就会感觉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我回头看我硕士的两年,虽然还是过得比较悠哉悠哉,比较不紧迫,一到寒暑假就不学习不搞研究,但是我确实比两年前的我有很大进步。我能够有逻辑地完成论文汇报,我能够写出stata程序,我已经开始写论文。
我慢慢走上学术道路,慢慢建立学术自信,慢慢有了学术素养。我觉得现在很好,希望未来会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