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服务本身具有区域化、线下化的特点,所以规模会受制于本身服务团队的体量。大部分服务商的区域也会比较有限,一般会集中在某些地方,规模也受制于人力,所以服务是一个非常重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它本身的粘度很高,毛利率也随着服务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
第三种类叫:工具。比如说ERP、OMS、WS还有简单的进销存软件、财务软件,市场上现在有非常多B类的,不管是电商还是非电商的商家所用的工具。这些工具其实只能保证营收平衡,就是说工具本身跟商家之间提供的服务,和它的收入基本上是持平的,这里面包含了工具的研发费用、服务方面的费用。这些费用和工具本身能够给服务商的营收想象空间是很有限的。
第一个,to B的工具相对比较重,不仅涉及工具推广,还有工具的培训使用,甚至后期还有售后或者实施过程。因此B类工具的规模化成本很高,像ERP团队必须有线下的销售和渠道团队以及实施团队,因此它的成本要远比淘系里面做小工具的高很多;
第二个,to B工具的规模化受限于团队本身的服务能力,同时大部分做to B工具的团队一般会聚焦于B类的行业,不同的行业对于工具的诉求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跨行业的必备工具的需求其实是比较少的。除非是像钉钉这样,做平台化、浅层次的B类企业结构内部的办公协同和组织结构内部的流程协同,这一类工具的行业差异就不是很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差价、服务、工具以外,最后一块是很多人提到的,b2b最后都会用金融收口。b2b怎么来金融收口?首先,能控得住货,货能卖出去。常规意义上来讲,控制住货最差就是做差价,也就是货已经发生了物权转移,卖给了你归属权属于你,当然你能控制住它。但是这种控制货的背后其实很难解决下面的问题,就是卖得出去。大部分卖货的人不是死于毛利率低,而是死于库存太多。任何一个电商,不管是把b2b还是b2c,大部分人辛辛苦苦一年,最后赚到的是一仓库的库存。而库存其实分文不值,因为库存其实等于是无价值的东西。
所以在控得住货的基础上,更重要是卖的出去,稍微好一点的方式是:物权并没有发生转移,但在这个链路里面能够对于货有一定的把控权。打个比方,很多物流的仓储本来是收钱的,物流的干线、配线、城配也是收钱的,但企业可能需要物流服务,企业会先把货放在仓库里面,一定需求下,货也会从仓库运到分销商手里,就出现了仓单质押的B类金融模式。虽然货不属于仓库组,也不属于物流方,但是因为货放在仓库里面,物流的配送权也交给了物流方这边,所以他对货本身的转移有非常强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这批货的估值进行部分贷款。这样一来,供应商可以优先在货没有卖出去之前,就收到一部分的款。货在发生转移的过程中,服务商就可以问下游的小B去获取部分的转移相应的回款。
这样也可以保证即使货物转移了,也能有部分回收,缩小整个库存仓单质押的金融风险。但前提是尽量尽量把货卖出去,否则物流公司也只是抓住了一箱子货。此外,在B类里面做金融,真正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能够让企业在B2B的整个贸易过程中里面资金的效率更高,也就是资金转得更快。比如说在1688上做担保交易,也就是分销商买走商品,可能需要14天之后才能收到货款。因为如果买家没有确认收货,那么就要等14天之后,系统自动变成确认收货,也就是分销商的账期可能是14天。但是如果平台可以做到,只要分销商发货就可以及时到账,但是即时到账是有一定成本的,也就是保费。比如说今天发的货价值10万块钱,这10万块钱压在平台里面,要14天后才给分销商,现在平台可以提前放款7万块钱给分销商,但是分销商必须交一部分保费,来保证一旦出现退货退款等问题,保险公司去帮你催账,把钱再要回来。
所以分销商其实付的就是服务费,加上资金周转加速的费用,也就是原来14天才能收到所有的钱,现在三天就能收到7万块,资金的流转变快了,分销商很快就有资金回笼。第二个,是资金成本。很多时候大部分的企业,包括一些金融机构,是没有办法把资金成本压得比银行还低的,因为资金成本的背后是贷款之后,它需要你给的利息是多少?此外还涉及到本身资金的规模,就是资金规模越大,资金成本就会越低。银行资金成本低,因为它的资金本身量规模就是最大的。它有很多投顾客户做贷款,可以消化掉大量的资金。而对于小企业来讲,如果资金本身没有那么大的消耗能力,资金本身能够储备的也就非常少,这时候它的资金成本就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