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华泰的首席分析师薛蓓蓓的离职信,感性有温度,不像是长期接触资本市场的人所写出来的。
做分析师,长期触碰资本市场,跟数字跟企业跟券商投行打交道,做产品,长期接触末端使用人群,跟用户跟代码跟自己较劲儿。这行离人性太近了,分析师需要比24小时更快一点,比市场反应更迅速,产品经理需要比用户想得更多,他们想要的不想要的,都得想到。
所以说,投资研究还是产品设计,都是孤独的修行。不仅对产品,对市场,对人,还是对自己,都是需要不断否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用事实证明自己。
以下是薛蓓蓓的离职信,特意分享给大家,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什么工作,希望大家都能勿忘初心,既然选择了,就要在业内做出名堂来。
大概每一个80后在小时候都会被灌输一个梦想,男孩子通常想当科学家,女孩子则会选择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时光流逝,人慢慢长大,这些梦想在无尽的竞争和比较中渐渐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出人头地和功成名就…现实逼仄,容不下做梦的空间。
可是什么能让人撑过永不停歇的加班、熬夜和出差?或许大多数人选择证券行业是为了实现财富自由,可又有多少人在自由之后转身离开?
在这个钱生钱的领域,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红尘繁华,到了最后,小鲜肉熬成老司机,钱不过数字而已,梦想与成长才是值得坚守的东西。
“如果你爱他,请送他来做投研,因为这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请送他来做投研,因为这里是地狱”。前不久和康晓阳总在深圳喝茶,我怀揣着对大佬的敬仰和好奇,问了一个无比八卦的问题,“当年怎么会想起做投资?”
他说,“当时看了一本书讲华尔街的投资内幕,最聪明的人都会通过资本运筹帷幄影响这个世界,觉得男人当如是挑战自己,所以就进来了”。
是啊,这是一个从开始,就笼着光环和神秘感的行业。初入时大抵每个人都会有着莫名的优越感吧,前十大名校的层层选拔、90%以上的硕博比例、要求外表要求灵气要求勤奋要求情商要求沟通能力,90后的小朋友可以对着上市公司高管指点江山,当然还有传说中的牛市财务自由…
可是呆久了,偶尔会厌倦。大量无休止重复性的劳动,24小时随时保持在线的状态,攒够了所有航空公司的金卡,看不到头的忙碌。
去上海交大讲课的时候,小朋友们问,“这份工作,怎样才能工作和生活平衡呢?”“不需要平衡,你没有生活的。”
入这行后,我的穿衣风格就改成了混搭,从夏天的背心、加开衫、加打底裤、加西装外套、加大衣,可以一路穿到冬季,足以省下每年换季时整理衣橱的时间;6年除了煮泡面厨房几乎没开过火(阿姨最喜欢这个);京沪之间一个半小时的飞机,上去半个小时睡觉,中间半个小时写报告,下去的半个小时读书,可以确保下飞机之后依旧神采奕奕,能够把飞机上错过的电话在回市区的一个小时内全部回复完。
我猜,这应该是每一个首席最正常不过的状态。当效率用到极致之后,你发现限制自己的,远不是时间,而是精力。不由感慨,精力充沛真心是天赋,人和人,大约是不同的。
但这些还不够,最难熬的,是永远要比,24小时要比,和别人比,和自己比,买方要比排名比净值,卖方要拼研究拼速度,最近还开始拼起颜值来,都是百里挑一出来的大概称得上精英的人,却总是在这一轮轮比拼中失去了冷静、也可能失去风度和格局。
这种厌恶在去年参评新财富时达到了顶峰,我深知不论来年是否还在这行,那都是告别赛,恨不得打出了手里所有的牌,疯狂路演、录节目、接受采访、组织调研、电话会议、出报告,除了排名,看不到任何思考和成长。
在父亲走的最初两天,其实是有犹豫的,我不愿意以这样的方式来影响结果,但节骨眼上一个星期的消失,需要给不接电话不回信息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发朋友圈前的最后一秒,还有人提醒,一定会有人觉得你在博同情,要想好了。
可排名不只是我的,也是团队一年的奋斗成果,更是公司资源的投放,身在其位,职业精神总归要有的。果不其然,直到很久之后还有朋友跟我讲,那段时间甚至误解了你,我说没事,这行离人性太近,总是不吝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别人一切行为的动机,无秘更是加剧了这种戾气。
企业转型是为了做股价,股东增持就是不想股价涨,股东减持就是套现看空公司,公司为基金经理宣传的软文就是装逼,卖方朋友圈发自拍就是搏出位,晒航班信息就是装可怜,我们太聪明,聪明到忘记了,善良是一种选择。
虽然选择离开,虽然有着诸多吐槽,但二级市场于我,却是自家的母校一般,容不得外人说他一点不好,纵然这里生态恶劣/过度竞争,但其它行业不曾有过的压力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加速折旧的另一面是加速成长,研究观的进步必然以世界观的成熟为基础。相比于表面光鲜靓丽的生活,心智的成长或许更令我感到愉悦,这份成就感是这么多年来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之一。
此前在公司内部做了一次有关研究方法的分享,题目叫《研究三路向》,我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告别演出。如果非要把那一个半小时的发言浓缩到一句话里,也许是“所有术的机缘巧合,背后都是道的理所当然”。
后来,他们把文字版纪要的题目改成了《投资与研究都是孤独的修行》,我想自己还是贪恋人世的喧闹和繁华,所以不能再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于是这个节点上选择悬崖勒马,及时抽身。
很久之前就有不少人猜我要走,有猜去友商的,也有猜去投行的,但直到5月份尘埃落定之前,很少人会想到我不止是离开华泰,而是彻底离开资本这个圈子。
华泰于我是梦开始的地方,之所以要走,只因它不是我实现梦想的归宿。这话对很多人说过,但大家可能觉得只是场面上的说辞,毕竟冲着公司高管和股权激励跳槽才更符合常识。
但其实熟悉的朋友都知道,入行第一天就想好了今天的离开,因为这条实现财富自由的捷径于我而言,不过是曲线救国的弯道。我的野心有点大,企业内部按部就班的晋升不足以在我人生精力最充沛的年华获得实践梦想的资格。
《天道》里丁元英说中国人缺乏强势文化,可我认为我们只是少了一点点自信,上百年来的师夷长技让我们忘却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曾照耀过人类的文明。能够流传千年而不断生机的东西是不会过时的,诚然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加以修正,但内里的魂并不改变。宗教可以因为现世的需要而被重新诠释,文化也可以。
我们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中华之崛起不再只是救亡年代的一句口号,我们需要一个与经济神话相匹配的文化奇迹。恭逢盛世是一代人的幸运,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份责任,它虚无缥缈,但总要有人去做。而我,愿意去试试。
当看到了穷游Q-home的设计灵感,看到他们怎样在清迈、京都等一系列的城市中央,魔法般的创造了充满温度的厨房,大家把吃饭升级成有仪式感的终生难忘的体验后,我知道,这是一次再好不过实现梦想的机会,前路漫漫,上下求索。
回想过去6年的从业经历,从入行时在营业部给大妈们办了一年的开户,到后来加入华泰联合证券钢铁组潜心修炼,熬过了整合后的两年动荡,13年转而覆盖旅游行业,16年再次转型/在31岁的当口加盟穷游…
在A股市场,卖方分析师是碗青春饭,转型买方当个基金经理或者是找一家公司当一名高管,是每一个研究员在成为首席后追求的归宿。
能在而立之初就做到这一点,感慨自己无比幸运,好像每一步都踩对了节奏,一点时间都不浪费。
但佛说人生八苦,其一谓之“求不得”,追名逐利的到头来两手空空,心无杂念的反倒能成就一番事业——所谓无心插柳,看似巧合,规律而已。
当然,要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市场里追求成功,运气是核心竞争力。但运气这种随机变量一不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二来服从正态分布/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公平,所以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就像一位前辈说的那样:人若无名,专心练剑。
关于运气,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有人愿意帮你,毕竟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这六年一路走来,想要感谢的人太多,很难面面俱到。
感谢赵老师的招我进华泰联合,感谢雳哥的谆谆教导,感谢晓丹总的另眼相看,感谢鱼老师的大力提携,感谢小梅姐和徐姐多年来的悉心照顾,感谢老联合、老华泰和新华泰小伙伴们一起并肩作战的岁月;最后的最后,感谢陆博的理解与支持,得知我离职的决定后仍然一如既往的给予我们团队照顾和指导。
与众信的结缘是我职业生涯迄今为止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冯总的提点远不止领路人这么简单,很多次我都惶恐于能和他之间进行如此平等的对话…
当然,对旅游圈所有的大佬们都必须要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们这个年轻团队的支持和指导,也希望我离开之后你们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谢谢!
在30岁出头的当口转换跑道,内心的纠结和忐忑远不像外表看来那么云淡风轻,于我而言,从资本到实业、从二级到一级,都是极大的挑战。
的确有不少好友和尊重的前辈,一再劝我深思熟虑/继续留在资本市场,因着左边是一条可以看到更高风景、赢得更多掌声的道路,而右边,注定了要沉下去、踏踏实实地陷入最怕的细节之中。也许若干年后回头来看,就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而言,这不是一个最明智的选择。
但梦想比成功的诱惑更大,这是一次再好不过的机会,所以还要感谢穷游团队/我的那些未来搭档们,是你们打造了一个如此美妙的平台可以让人看到梦想的曙光,也是你们的鼓励与包容让我相信,这样的转换前路并不荆棘。
所以,比起一个成功的人,我更愿意做一个坚持的人,仅以此文,献给所有拥有并坚持梦想的人。
以上,如是。
2016.7.7于马赛
资本市场的残酷在于,我们会时刻猜测每个人的每个决定背后的动机,而且带着怀疑的角度,总会觉得他们在掩饰些什么。这是人性的决斗,而我不愿掺杂到其中,金钱与权利面前会显露出人的所有罪恶,但是在梦想和爱面前,都不值一提。
谢谢我的爱人。
你是我所有动力和希望的理由。无论走多远,我们都要记住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