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读】 孔子讲治国,也都从平常事切入。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五条看似简明无奇,真能做好,照程颐讲,虽尧、舜之治亦不过此。 五事之间的内在关系,朱熹讲是“反复相因,各有次第”:只有前一条做到了,才可能有后一条,也必须是后一条。敬了,才可能信;有了信,才可能做事;一做事,便要节用。用稻盛和夫重生日航的管理哲学,节用就是提高核算意识。有此意识,便知人的成本最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才明白要节用、爱人。
以上引用自“腾讯儒学独家专栏——何俊教授《不舍论语》系列稿件”
初看这一则时,说的是“从政”,而第一时间让我联想到的是“从业”,会觉得无论是从政或从业最根本的部分是相通的。碰巧近日,接触到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自己的工作颇有言辞,初出社会的,感觉工作岗位太过平凡,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久于职场的亦会为若要自己重新做一些“新手”的项目,而抱怨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我觉得埋怨本身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是一个提醒自己需要有所思考调整的信号,例如是否有不切实际的寄望,是否外在环境确实不适合自己的状况,自己又是否已经从自身出发做了尽力的尝试与争取,又或是能否有能力马上做出突破调整?
这些,跟这一则里提到的为政的基本原则一样是可以配合上的,做人处事一定要尽心尽力,同时配合各种客观条件。这三项原则是由核心向外扩展。先自我要求,敬事所以立信。于职场中,首先要尊重自己的职业与岗位,从行动上的对自己的各项工作职能或技能有清晰的认识与学习,先在实际的工作经历中累积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找准自己的定位,再聊抱负会更切实际。
让我想起这样的一番话,大致是,“人生有三件需要做的事,你要做的事,你能做的事,你想做的事。”我觉得,就是三个阶段,不仅限于职场,于生活中的各样角色亦是如此,先累积自己,为融入群体投入事件做准备,再是脚踏实地去实践发挥自己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在更切身的经历中去提升自己,清晰定位,最后有所累积,有所取舍,为自己争取到可以随心意发挥的资本。每一个阶段都需脚踏实地,循环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