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网课,很忙很累也很充实和欣慰。如果不想随便讲讲,那么准备课一定会花去大部分时间,常常分不清昼夜晨昏。
无论多么劳累和烦躁,不管多么忧郁和孤独,一本余秋雨的书就可以慰藉我凌乱不堪的灵魂。
前一阵子,趁着给儿子买书的机会,自己又选购了两本《慢读秋雨》和《千年一叹》,两天就看完了,又情不自禁打开了《文化苦旅》。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一位知己,陪我渡过一个又一个斑斑驳驳的日子,给我开启一道又一道闪过的美丽灵光。
常常是我一个人,坐在窗前,读秋雨的文字,品秋雨的人生。细算起来,读秋雨老师的书已经十余年了,一读便再也没有放下。记得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四年,带了我唯一一届文科班。到对面新开的书店转了一圈,买回一本《文化苦旅》。一读就放不下,一读就是十余年。现在回想起来也挺有趣,当时竟然鬼使神差地安排每天中午午间读书的时间都读这本书。一个羞涩的女生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我把书借给她,她倒是很认真,在给同学们读之前,她至少读过一两遍,到现在还可以看见书上有她用铅笔标注的拼音。现在还记得那时的情形,午后暖暖的阳光照在阳台,教室里安静而甜美。小姑娘的文文静静站在讲台前,黑亮亮的眼睛眨闪着,不大的声音里传递着她对秋雨老师文字的理解。我常常和他们一起听,徜徉在年轻的我或懂或不懂的兴奋与喜悦里。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到高三午间的读书时光被各类高考科目后戛然而止。所幸,这本书便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我有时候想,当年的我是爱屋及乌还是一时冲动之举,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们,还是冥冥之中就结下了与秋雨老师割不断的情丝?没有机会去调查,当年那群文科生在听余秋雨散文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秋雨老师的文字有没有撞击他们青春飞扬的心灵?若干年后的他们是否领会当年他们的语文老师这么做的用意,还是早已忘记?记得更好,忘记也没有关系,一群花季少男少女估计也确实无法理解他们年纪轻轻的老师怎么有一颗那么老沉的内心?但我还是感谢那个为我们朗读的女孩子,我还是感谢那群和我一起聆听的青春追梦人。
秋雨老师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吸引着我不断回味与模仿,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我更能体会力透纸背的爽快,这或许也是作家所希望的吧。无法用写得好与不好简单粗略地评论一位作家,但对我而言,或者对广大热爱他的读着而言,秋雨老师不仅仅是受人尊敬的文化学者,更像一位心灵的导师,总是把一颗热爱文化与文明的心和种种内心不安分的思索联系起来,链接又是那么自然,如同汩汩清泉浇灌着你干枯的灵魂。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经典不朽,好书很多,但我最爱这一本。不知多少遍翻阅《文化苦旅》,它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上的唯一一本书。一篇篇并不长的文字,一次次敲到着我的内心,一次次让我与生命起舞,经久不息。多少次,读着读着,心绪凝重,常常是饱含着热泪,文字的背后,我看见的是一颗滚烫的、热爱文化的心。《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柳侯祠》《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等等。没有一处去过,却又像一个个熟稔而未见的朋友,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追随秋雨老师的脚步,风里雨里去聆听跨越千年的声音。多么奇妙啊!文字的力量就是这样神奇,可以把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联系起来,可以让一颗心肆无忌惮地贴近另一颗心,让一个人可以不加掩饰表达爱慕与崇敬。
我一直相信,能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心声,能不能理解说话人真实心迹,真的与其它任何无关。不止一次试过,同样的图片,同样的几个字,不同的人体会到的含义相去万里。有时还有所不甘心,总是想从不同的角度对对方进行引导,希望能有所会意,但结果终究都是徒劳。其实,真正的懂得,又何须多言,真正的懂得哪能经得起试探,真正的懂得也许是千载难逢?这种懂得是骨子里的相惜和默契,它会一种强大的力量陪伴着你渡过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你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在你无为绝望的时候,在你被全世界淡忘抛弃的时候,他远远的还在,一直矗立在那里,不远不近,没有鲜花拥抱,没有安慰鼓励也没有关系,因为懂得在那里,爱与力量便在那里。
我们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读懂自己,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生命中有多少过客匆匆而过,不管他是短暂停留,还是长久地刻在你的生命里,都是值得珍惜的,因为他促进了你的成长,他给了你教训或力量。别人不懂你,正如你不懂别人,懂得也好,不懂也没关系,走好自己的路如此而已。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读不了深不可测的文字,理不清复杂的逻辑,也不愿揣摩文字背后的深意。余秋雨的文字,于我而言刚刚好,不温不火,不疾不徐,自热而然就能流进我的心里,那种暖意,那种深情历久弥新。
我爱秋雨,深情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