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糖人
昆山二中初一(7)班 周怡舟
火候的控制是制作糖人的关键,往往决定糖人的口感和美感。
随着蔗糖倒入后几声不入人耳的脆响,周围爆发起油然而生的赞叹。此时不来张望是不可能的,糖人摊旁围着好几圈观看的人群。人群熙熙攘攘,投射着贪婪的目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更有甚者,干脆拿起照相机,对着糖人,录下一个激动的时刻。可曾料到,多少年后的今天,竟然又能尝到糖人的甜味儿。
我自然无法想象,对于他们——我的父辈来说却是饱含沧桑的回忆。听说那时,因为条件的不允许,家里缺糖,于是,卖糖人的到来则成为寒门子弟的期盼。玲珑的人物图像、诱人的甜味……大概从那个时候便在他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然而,糖人不易保存,放久会变黑,也就自然毁坏了。我曾经买过几个糖人,因其造型精美而常常舍不得吃,往往眼泪巴巴地看着糖人渐渐发黑,以至于黑得不得不扔掉。但那毕竟是平面造型的,而不是眼前看到的立体图像,但我相信,这两种大概是一个味儿,是质朴的味道,是地地道道中国农民所特有的味道。
人群里熙熙攘攘的叫喊声打断我的回想,他们争着买、抢着买,吵得不亦乐乎!而捏糖人的那位,相比而言,则显得处之泰然,他把熬好的糖稀取出,合掌团成光润的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那糖棒显然成了吸管。瞧那制糖人专注的样儿,毫不含糊,鼓起腮帮子,不一会儿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已而一个活灵活现的孙行者腾云驾雾飞到买家手中。
我顿时惊讶于买家那欣喜的神情,那样子像博学家对古文物百看不厌的样子,甚是可爱。但我看到他叹了一口气,“以后不知道能不能再尝到糖人了。”这时,制糖人原本处之泰然的神情忽然愣住了,竟不知道蔗糖渐渐发黑……
捏糖人(昆山 钱思瑗)
夏日的颐和园中, 柳树下的蝉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几只鸟儿正站在枝头唱着美妙的歌曲。园中游人络绎不绝,似乎这炎炎夏日也驱不走他们狂热的心,纷纷前来享受这皇家美景。
咦?那边怎么围了那么多人呢?只见一个花圃边围了一大群人,观者如堵。凑近一瞧,竟是一个中年大叔在做糖人!只见他面前的小车子上有一个木制的盒子,里面有一个小盆,那金灿灿的,甜糯糯的应该就是糖稀了吧。大叔用勺子在盆儿里搅和搅和,挖了一勺糖稀放在手上,那糖仿佛特别听话,一下就成了 一个小糖球,还带着一个小尾巴,接着他用嘴衔着那个“小尾巴”,鼓着腮帮子用力一吹,小糖球就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慢慢地,慢慢地,渐渐膨胀起来,最终变成了一个透明的小气球。这时,只见他仍然吹着气,左手拿着被吹起的糖球,右手食指拇指在藤球上飞速运动,没眨眼的功夫,尖尖的嘴,小小的头,圆圆的小耳朵,圆鼓鼓的身体,一支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小老鼠就像变戏法似的捏出来了。最后,大叔拿了一根竹签插进了小老鼠的身体里,掰去了多余的尾巴,一个小老鼠就做好啦。
围观的游客都紧盯大叔手上的糖老鼠,两眼发光。最前面的一个小男孩笑着看着小糖人,眼中充满了好奇,如同发现了新大陆。这是什么新奇的东西,我以前怎么没见过这个,看着很好吃的样子,我要让我妈妈给我买一个。想着想着,他默默地咽了口口水;在小男孩的右边站着一个中年大叔,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他的眼中满是欣喜,仿佛在想着:没想到今天在颐和园居然能看见这种老手艺,真是太巧了。我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会捏糖人的师傅了;边上的一个阿姨举着相机拍下了全过程,他可能在想:这种老手艺就快失传了,我要用相机记录下来,将这种手艺的过程传下去。不一会儿,做好的小糖人就被争着抢着买走了,做糖人的大叔笑着又舀了一勺糖稀 ……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老手艺越来越少了,也就有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见过这种传统手艺。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使它继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