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1986年腊月,我出生在湖北随州,那是计划生育的年代,国家大力提倡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我妈说生完我哥就准备金盆洗手了,为此还领了独生子女证,还有个奖品,是一个红色的塑料盆子,很耐用,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在里面泡澡,现在还一直在用。至于为什么有了我,我妈的解释是,哥哥说想要一个妹妹,我妈说那就生吧,结果不是妹妹是弟弟,寒冬腊月的冬天,我想他们很失望吧,因为想要的小棉袄没有了。
童年就是在随州这个小县城里度过的,印象中没有出过县城,也不喜欢走亲戚,最多的时候就是在的小村子上和小伙伴愉快的玩耍,村上有30几户人家,主要有苏、王,邓3个大姓氏,各个姓氏都是亲戚关系。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去小伙伴家玩斗地主,拖拉机,下象棋,看电视,印象中都很少主动回家,都是被爸妈或哥拽回去的。
小时候,爸经常表扬我,说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我是一定要先写完再去吃饭的,寒暑假作业,我都会闭关三天,写完再出去玩的,说我和其它人不一样,他不知道的是,其实我就是想玩,玩就要玩得无后顾之忧。
小学离家很近,走路就20分钟的样子,那时有早自习,5点多起床6点上课,然后才回家吃早饭,每天回家三次;初中离家有10多公里了,坐班车上学,每周六才能回家一次,那是第一次出远门,每次上学就特想妈,想到想哭的那种,就盼着星期六早点到,这种想妈想哭的状态大约持续了一年多,到初二下学期才好转,这个时期我妈对我的感觉,用她的话说是“一个星期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又回来了”,这明显没把我放心上啊,毕竟生的不是女儿;高中要住校,学习任务重,变成一个月回家一次了,习惯了在学校的生活,不再特别想家;高中后在武汉上学,回家是一学期回一次,每次回,爸妈都特别关心,嘘寒问暖,爸爸更是会特别加几个菜;到后来出来工作,回家的次数按年计了,想家的感觉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初高中时期,有时不是特别想,有时想到哭,一个男人有这么细腻的心,也算暖男吧,我妈没白疼我。
父母是农民,可我却不会种地,虽然小时候在家干过农活,但是对24节气,农作物,除草松土,施肥打药,蓄水灌溉完全不懂;种田不会,种菜当然也不会,芹菜白菜,番茄辣椒,冬瓜土豆在哪个季节生长都忘了;至于养鸡养鸭,养牛养猪这些,我担心自己都吃不饱,会把它们饿死。
我们这一代,没有了父辈祖父辈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好像也是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是没有挨饿的一代。不会种地,那就老老实实学习,找个好工作吧。
可偏偏学习成绩也不咋的。
初入社会
2007年毕业出来,开始在电脑城的一家公司上班,这家公司主要给网吧做系统,电影和游戏需要经常更新,我们往往从晚上11点以后开始工作,因为11点以前还有客人,要等他们走了以后开始拆电脑取硬盘,用Ghost做好的母盘备份开始做系统,往往工作到早上8点才回去,工资一个月600多块钱,晚出早归,自负伙食和住宿,一个月下来就够生活费,这个活做了几个月接着就过年了。
我哥那时候在东莞一家制衣厂,香港公司,这家公司现在还在,叫南太制衣厂。过完年,我就跟他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准确的说是出湖北省,到了大城市还是很激动的,应聘面试很顺利,毕竟电脑的操作我都会,制衣厂有个岗位叫收发员,这个岗位的工资是计时的,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是计件的,收发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工人做的成品半成品数量,对应工号录入系统,计算工资,这个活非常轻松,上12个小时的班,实际做事的时间大约只有2个小时,所以我就很清闲,没事就找女孩聊天,制衣厂女孩多男孩少,所以我长得不帅确很受欢迎,这是我人生的巅峰时刻,自此以后,再也没有遇到这么多女孩了,这么多女孩围着我转了,我所在的部门叫电车部,就是用缝纫机车衣服,打纽扣的部门,她们工艺都很好,经常可以用辅料车出自己喜欢的衣服,心灵手巧,勤劳而又美丽。
一间宿舍住6个人,双层铁架床,上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伙食相比学校的这里还不错,最喜欢晚上下班后吃3块钱的炒面加鸡蛋,和同事喝啤酒。每周日下午休息半天,这半天像过节一样,几千人同时出厂,我跟着哥和同事一起出去,去市区买点东西,走一走逛一逛,趁着这个机会,偶尔去吃个平时舍不得吃的大餐。
在东莞的工作经历,估计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怀念被女孩包围的日子,有个女孩印象特别深,我一直记得她,像仙女一样,可惜那时候没说过什么话,只是暗地里喜欢,后来换工作也就没联系了,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自己的工号,和曾经喜欢的女孩的工号。
做了半年左右,就跟着姐来到中山,面试进了现在的公司,也就是和专业相关的智能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