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装修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费时,费心,费力还有费钱。
这是因为装修跟购买普通商品不同,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水电,土木,设计和电器安装多个平常人不会接触的领域,而且还是低频项目,所以必然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这“四费”是免不了的,所以不要抱幻想,觉得这“四费”可以避免掉,哪怕借助熟人,看攻略或者借助装修网站
误区一,误以为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
绝大多数给自己的房子做装修的人最初都有一个“幸福”的想象,想要打造一个美丽温馨的生活空间,所以最初的时候往往精力充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考虑怎么设计,怎么选材……但过不了多久对于这个复杂工程就会相当“甩手掌柜”了,所以多数消费者都会想找一个“保护者”或者可以帮自己负责的“人”。
传统方法是找“熟人”,但在现在的“生人社会”,这个从概率上来看,越来越不现实了。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和推导:你认识的装修过的人*装修满意的*有丰富经验*可信赖的,如果能找到那真是好运了。
那现在的互联网上是否就可以找到“保护者”让消费者真的放心,省事了呢?笔者认为不能,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装修网站都是平台型的。
“平台”的本质是汇聚商家,拉拢客户来创造效益的,其核心价值是保证商家盈利。拿我们最熟悉的淘宝来说,马云说过:“淘宝网就是要让别人赚到钱”,而这个“别人”是那几百万在淘宝上开店的商家,之所以用户感觉到商家更负责了,服务更便捷了是因为“平台”将商家的服务公开化,透明化,而评价的权利可以让大量的用户方便的用脚投票,所以商家才不遗余力的保护自己的信誉,服务客户。下次当你的投诉被很快响应和处理的时候,请记住你首先应该感谢那些在商家网站上留言和做出评价的人,当然也应该感谢“平台”给了你公开评价的权利,但不要错误的以为“平台”会为替你负责,是你的保护者
这种错觉在一般购物平台上还好说,但如果通过在线装修“平台”签订装修合同的消费者有这种错觉,觉得“平台”可以是“保护消费者协会”,那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危险了,因为目前知名的装修网站无论是“土巴兔”,“齐家”或者其他装修网站也好,它的本质是“平台”而不是一个提供直接产品或服务的商家。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有“有人替你负责了”的错觉。而且这些装修平台和淘宝这样的购物平台还不一样,主要有两点
1. 客户评价并不是完全公开了的。签定了装修合同不代表客户就可以随时发布评价了?笔者用过土巴兔,用户是不可以直接在装修公司下面发表评价的,搞笑的是装修公司倒是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软文。
2. 装修不是一次性消费。装修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改动和增加项目,而且这部分消费是直接同装修公司对接,并不通过平台。这是一个很大的坑,需要特别留意。
误区二,误以为自己是一次性消费
很多消费者装修会选择“全包”,以为这样可以一次性搞定,以为自己这样哪怕多花些钱,但可以省时省力,但往往是钱花了,但并没有省事,反而更窝火,因为你还是要选择用那种主材,材料的使用量开始时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当然如果有人十万块的装修愿意花二十万的除外。
而且消费者要学会从商家的角度看待问题,通常装修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低价吸引客户购买,通过引导客户购买更昂贵的二次消费赚取利润。而现在的装修网络平台化更加剧了这一情况。
网上比价使商家面对更激烈的价格竞争,而多数装修是定制化服务,大规模复制降低成本的优势不明显---爱空间好像只有几个固定装修模板的,应该不属于平台型。这必然导致商家要想法设法追求二次消费利润,而这部分消费往往都是在用户精疲力尽后做出的选择,结果可以想象,事后大呼上当者肯定不在少数,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土巴兔不完全开放用户评价的原因。
误区三,误以为施工方和你沟通模式相同
多数装修的年轻人都属于互联网2.0时代的人,而装修公司的施工方还是非常传统的思维方式。
现代消费者都习惯了购物前清楚明白,这个商品是什么,有什么,要花多少钱这样的消费模式,所以基于这种认识的沟通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而装修公司的施工方人员受教育程度和盈利模式的影响,必然会和这样的消费者产生很多沟通问题----设计师会好很多,但他对施工方的影响力很小。
施工方会有意或者无意的隐藏很多关键信息,可能他对“是否还有其他开销”这句话的理解和你不同,更可能这样才能给他二次盈利的空间,那麽夸大问题,隐性消费的情况必然无法避免。所以千万不要想一次性搞定,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式,分阶段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才能更好的保证你能得到想要的装修效果。
装修方面有大量的“攻略”可以参考,但如果认识上存在了上面的误区,那再多的“攻略”也不能保护你的权益。一定要明白“平台”只是“平台”,保护消费者的是消费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