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從我手中吃它的葉子:我們是朋友。
我們從堅果剝出時間並教它走路:
而時間回到殼中。
鏡中是星期天,
夢裏有地方睡眠,
我們口說真理。
我的目光落到我愛人的性上:
我們互相看著,
我們交換黑暗的詞語,
我們相愛像罌粟和回憶,
我們睡去像海螺中的酒,
血色月光中的海。
我們在視窗擁抱,人們從街上張望:
是讓他們知道的時候了!
是石頭要開花的時候了,
時間動盪有顆跳動的心。
是過去成為此刻的時候了。
是時候了。
早課抄了北島翻譯的奧地利詩人保羅·策蘭的詩歌《卡羅娜》。我一直對策蘭的詩心存敬畏。許多詩人,包括一些大師的詩歌,往往是詞語強化了自己的感覺和詩意。但策蘭的詩例外。
立冬已过,天气骤然變冷,既便早上不再騎單車上班,走在路上時也能感覺得到寒气逼人。昨天晚上睡得早,睡得也比較好,也許是這幾天太过勞累了,幾乎是一夜無梦一直睡到天亮。我喜歡這樣的將態,餓就喫得香,困就睡得着。從小讀蘇軾,先是诗,然後是詞,再後是文,讀得多了,不可能不受到他的一絲絲影嚮,我喜欢東坡随性自適,豔羡他“吾心安處是故鄉”的洒脱旷达。與莊子散文參照觀讀,對生活、對人生便會産生無可無不可的認知態度。
今天的两節課都在上午。在一班上課前,賈鴻碩講了《論語·八佾第三》中的一章,由“射”引申到“君子六藝”。我很喜欢這樣的讀法和講法。至少孩子們在講之前要做精心的准备,要翻閱查找一些能找得到的文獻資料,還要准备一份講讀提網,講的時候還要組織語言注意表達順序……而這一切的培餋與形成都是我以爲的語文的終極目标。二十班的孩子講了《論語·學而第一》中的一章,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章——“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多年前我讀這章時,還写过一篇感悟“受气比受窮更可怕”。
我一直很喜欢“春风化雨”这个成语,也一直很艳羡“润物无声”这样一种人生境界。可是无论怎样努力,我都很难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这当然是因为我的智力和能力,再有就是机遇。幾年前有學生问我,一生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问题乍看起来很平常,似乎很容易回答,可是真的想要给同学一个较准确的回答时,竟真的让我很惶惑,也很茫然。过平凡而且快乐的生活,这应该是一种很真挚的人生理想吧。让我周围认识或不认识我的人,并不因为我的存在而痛苦、烦恼。对于我来说,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把能够做好的事儿尽力做好。十多年前读《白鹿原》里面有两句话印象深刻:“自信平生无恨事,死后方敢对青天。”当时很是感慨了一番,可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打死我也做不到。这是圣人之境,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但我可以此时刻警醒自己。
我并不太喜欢“吃亏就是便宜”这样的说法,但我也绝不去占不应该占的便宜。况东坡也曾说过:“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平凡而快乐地生活,这也许就是生活的真谛。让生命的每一天都充实、健康,这也许就是生命的真谛。从教的经历,让我对教书这件事心存敬畏。没有那种对事业的敬畏,所谓敬业又从何谈起呢?以我的学识、品行和能力,我不敢妄谈什么责任感、使命感。我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坚定地走下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每个夜晚,在我酣然入眠前,我都要感谢我周围所有的人,是这些我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让我在即将过去的一天,过得充实、快乐!
老子讲无为,可是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哲学的精髓之所在。
晚課抄了“古詩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抄了《論語·憲問第十四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逊。”
抄了《禮記·檀弓上第三》: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