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辈子还教书》读书笔记
文/丹老师
蔡兴蓉,著名的“癫师”,教育界风云人物。知名国学教师,在教育界有“鬼才”之称。
在深圳福田区莲花二村,蔡兴蓉开设了自己的私塾“悦读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湖北同行们,践行他的教育理念:“只教没用的东西。”放下姿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个性,是蔡兴蓉一贯使用的教育策略。
“走在孩子的后面”——这是“儿童的发现者”卢梭的话,也是他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儿童期的独特价值向来不被成人所重视,儿童期的典型特征也鲜有人研究。人们常常以为,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是准备好了接受老师的教育。殊不知,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信息传递。换言之,有效教育发生的前提是真正了解每个活生生的孩子。
蔡兴蓉说:在钟祥,我的课常常设在小巷、古渡口、桥头、河畔,被视为“另类”。但在深圳的课堂,我可以带着孩子们自由地听歌德谈话,陪卢梭散步,且没人指责。蔡兴蓉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在他这里的学习有收获。由于秉承卢梭蹲下身来教育孩子的姿态,在主动了解孩子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蔡兴蓉因此成为一个被学生及学生家长认可的家庭教师,而这似乎也是许多体制内的教师迫切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以上这些内容,是我查找并整理的一些关于蔡兴蓉老师的资料,第一次读一本书之前,迫切地想要先了解他,被书中简介上的“癫师”、“鬼才”所吸引,细细读后,此名寓意深刻。我想,这样的读书方法也将是我之后要秉持的,带着对作者的“初识”,从他的文字中一步一步地印证,这样的阅读历程,妙不可言。
蔡兴蓉老师在自序中的一句话就把我深深吸引,他说:我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一天不读书,走进教室就像做贼似的。好比荡秋千,人只有在动的时候才能找到平衡的感觉。
让我想起了张祖庆老师在作报告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一个老师不读书,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两位老师都设有自己的私塾,守着自己对教育最真的初心。
一切写作都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之上的。从我坚持写作开始,我挤出一切时间进行阅读,有时候忙得没能静下心来阅读的时候,我就写一些读书笔记,通过记录慢慢丰富自己的表达。润泽自己的真情实感,提升文化含金量的语言,给学生营造一种相对优良的语言环境,我在所不辞。
整本书分为九辑,每一辑都围绕“教书”,从“怎样教书”到“教书不过是生活”,再到“过有思辨的教书生活”。这是思维梯度性的提升,正是作者思维的进化历程。蔡兴蓉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以教育为题材的人生自传。
一.教育的本意源于爱
蔡兴蓉老师说:我相信教育的本意是“唤醒”或“引出”。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已经拥有天赋和智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必将得到开发,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涤尽他从前的“劣迹”。
我坚守着的教育初心,是想要通过发现,从心底唤醒孩子,激发他的潜力,协助他给自己装上“一台发动机”,再渐渐地学会自己发力。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前提是必须充分地了解孩子,就像上面的资料所说,蔡兴蓉老师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蹲下身来教育孩子的姿态,在主动了解孩子的同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
我每天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我在内心深处都把他们当作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看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故事,同时也特意去了解一些他们的故事,形成一篇篇教育叙事,或许在他们看来,在老师的心里我也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爱,是通过“完善自己来完善他人”。
跟我搭班的同事秦老师,在我写给孩子的话中评论到:我也大致了解咱班的学生,但是你的故事让我觉得什么叫做真正的朝夕相处,走进孩子们的心,边看边学,而且他们的情况又刻画到我的脑子里一遍,下一次再见的时候也许就能更好更贴心的去用发展的眼光,爱和教育他们了。同事、家长、孩子的反映,让我真真感受到,做这样一些事是多么多么的有意义。
二.灵魂展开的状态
灵魂的发育应该是压倒一切的大事。灵魂错过了发育期,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就可能呈现萎缩的状态,而不是展开的状态。
要培养这样“展开的状态”,当然是越早越好。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叫玛曼的妇女,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文化,却对孩子与生俱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倍加赞赏,并用不同颜色记录下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六岁之间的所有标志性语言,如:“妈妈……爹爹”,“妈妈是卡卡”,“你们都是刺”,“妈妈,我刚才踢了石头,现在我为它们感到难过”,“妈妈,生命真像这些野草”,“我们在树林里欢闹,心情是多么的美好”,等等。在这一系列“灵魂的摄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想象力——文学的特质——在灵魂发育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一个西方哲学家说:“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我不知道,——所以我要活下去。”这个哲学家的灵魂就始终处于展开的状态。有朋友问我:你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想知道,我这样努力坚持下去会成为怎样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坚持着。想到这里,我想我给自己的定位也是这样灵魂处于展开的状态。
我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怎样真正的人?我想,就是这样的吧。
三.教书就是生活
蔡兴蓉老师说:教书是生活。教书不是传递知识,是在孩子心中种下智慧和情感的种子,给他们的是生活的体验,是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如果教育真成为生活,那么教育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孔子上课时,竟允许个别学生在一边弹琴;有学生问柏拉图如何才能寻找到理想的爱情,柏拉图就将他们引进一条花径,让他们走进去,找一朵自认为最美的花来,结果有的一进去就找了一朵,有的走到尽头才找到一朵,有的走到中间找了一朵—柏拉图肯定了这一位。这样的教与学,让师生都过上了完整的生活。听说闻一多在北大讲唐诗宋词时,先让学生关了电灯,点上蜡烛,然后说一句“猛喝酒,熟读《离骚》,方为真名士!”才开讲起来。
上课前跟孩子们打招呼的时候,我特别喜好做一些夸张的举动。一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个个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待上课的时候,一句“Hello,小可爱们,上—课—”,故意把“上课”两字拖长,一下子化解了孩子们紧张的氛围,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开启了……
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的思维,教师的教育机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使课堂生活本色天然,充盈完美,让课堂向着美好的境界进发。
那天,手捧这本书津津有味地正读着,我家孩儿她爸一脸狐疑:下辈子教书?先把这辈子教好吧!我争辩到:是下辈子还教书,好吗?这辈子铁定教好,下辈子接着教。
教书,教学,教育,已经嵌入我的生活,汲取各方高洁的力量,践行我的教育初心,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灌溉,每个孩子都会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