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在我们很多人中,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不知道生命究竟是什么。也没想明白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是啊,如果没有这场灾难,或许根本不用去想这个问题。
但是,如果发生一件事情,自己处于可能随时离去的风险。那么,是时候想想“生与死”这个哲学的问题了。
因为思考,可以引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都可以在这个灾难前演练提前告别。生是我们追求的,那么死也同样值得我们讨论。
在西方,哲学作为思考生命,思考生与死的话题存在了近千年。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为什么活着,那么反方向思考,你为什么是活着的?
生命是有本能的,一辆车驶向自己,本能地撤退,首先因为本能,我们活着。就像现在因为本能,我们买口罩试图保护自己,与死亡拉开距离一样。
而历史告诉我们,人总是倾向于侥幸,认为任何一场似乎要夺去生命的疾病都与自己无关,命中自当有吉星高照。殊不知,在死神面前,从来没有“与你无关”。
盲目的乐观者,不如适当的悲观者。盲目乐观,不能够使自己正视问题,觉得眼前没那么严重;悲观过度,又会使恐慌占据上风,不能积极地解决困境。
那么,请做好一切防护的基础上,思考一下:如果万一0.00000001概率真的在自己身上发生了,该如何面对?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应对反应。
如果不是这样一件事情,逼迫你正视生与死,或许有的人一辈子都不必去思考。
但既来之则安之,是时候考虑一下这个以前离你十万八千里的话题了。
推荐几本书可读:
1.《鼠疫》,阿贝尔加缪
2.《蝇王》,威廉高丁
3.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
最后,希望这一场思考给你精神带来了变化,但你的生活仍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