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场景你是否见过?
儿子:这次考试没考好。
母亲:又没考好?说说为什么
儿子:我不会
母亲:别人也都没考好吗?怎么就你不会啊
儿子:反正已经结束了,没考好就没考好呗
母亲:你看你一天都不知道好好学,还这样的态度,我看你以后能去干啥
……
这样的对话方式会让母子关系越来越远,孩子也不会敞开心扉去个父母谈自己的感受,严重的自然会封闭心门。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普遍。大多数孩子对父母心门紧闭,不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我们也常会听到父母说孩子现在大了,人家也不和我们沟通,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为什么孩子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和父母分享自己每天的开心和沮丧?
在《PET父母效能手册》中,提到"接受性语言"的力量,它是指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并且向另一个人表达真诚接受的时候,他就拥有了成为另一个人强有力的帮助者的能力。
也就是说孩子感到父母的接受,不论他的情绪他的行为,他就会开始实现他的潜力,思考如何成长,如何不同。
但是,现实中,孩子总会有父母不接受的行为,那该怎么办呢?
看下面这个例子:
儿子:看我堆的这个城堡好看吗?
妈妈:堆的是什么东西啊,学习也没有这么用心
……(无疑会引起不满情绪和争吵)
这个例子当中,妈妈对儿子堆城堡的行为就是一个不接受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性行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对话方式,那么儿子肯定会闭口不谈也不去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亲子关系恶劣自然不是父母想要的,那可以怎么去改变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玩乐是他们的天性,也可以说学习之余他的工作就是玩,从玩乐中发现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也会发现身边越会玩的人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更加灵活,这就是玩乐对于孩子的好处。
像上面例子中孩子堆城堡,就是一个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如果没有鼓励欣赏反而遭受打击,那孩子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好比你穿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衣服,乐在其中,而有人斥责你,打击你的心理感受是一样的。
其次,孩子安静地堆城堡,父母不妨通过不干涉孩子的活动显示对他的接受,他会觉得我这样做是可以,妈妈是接受的。
对于孩子的城堡,父母最好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评判,不妨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个城堡,哪里不错?哪里可以改进?给孩子以鼓励,引导他自己去思考,去动手解决。
父母的认知会受到其受教育水平和经历影响,所以,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拿自己的固有认知去干涉孩子的想法,冲击孩子的观点。
因此,当孩子正在进行一项专注的活动时,请不要去打扰他,请安静处置,袖手旁观,这是父母无声地在传递着对孩子的接受感。孩子做他的事情,刚好你趁这段时间给自己一个小确幸不也很好吗?
另外,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去发挥他的潜力。当然,要在界限范围内。像我女儿现在学会走路,在家里都是翻箱倒柜,在我房间床头柜上的东西碰的东倒西歪,只要不是危险,安全范围内,我都会允许陪着她,让她自己探索发现。
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处理,会让你和孩子更贴心,愿我们都会有一个高效能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