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事实果真如此吗?
你与同学打了10年篮球,你们的篮球水平专业吗?从小学开始写汉字,10多年后我们成汉字书写专家了吗?
不难看出,光是时间的积累是不够的。还缺什么?
一、成为专家的强烈愿望,即“宏伟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正确比辛勤努力更重要。方向错误,跑得越快,离目的地越远。如果抱着“玩玩而已”或“得过且过”的心态,遇事容易放弃,缺乏足够的进取精神,是不可能成为专家的。
因此当我们下定决定做某件事前,先静下心思考长期目标,这个目标最好是“专家级”宏伟目标,再分解成中短期目标。既然学,就学最牛的、最强的。如此,哪怕最后未成专家,你也强于多数人。不妨把目标写出来、贴在显眼位置,每日提醒自己。比如你想成为肌肉男,可以将施瓦辛格的照片贴上墙。制定目标一定要清晰明确,如每天做几个俯卧撑,背几个单词等,空泛的目标是难以执行与坚持的,比如我要健康饮食,不如说我拒绝油炸食品。
目标正确,走得再慢,距离终点也会越来越近。
二、正确学习的方法
推荐“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最早提出的理论。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1.保持在学习区的状态
学习状态所处的三个区域:(1)舒适区:已熟练掌握各种技能,处在舒适区缺乏学习意愿;(2)学习区:适当超出现有技能,处在学习区里才有学习动机;(3)恐慌区: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精心选择与设定“学习”,学习自己不懂的,做自己做不好的。一旦掌握某种技能,就不要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2.大量重复练习
技能应用源于成熟度,成熟度源于重复训练。从认知到应用,需要经过成熟度的转化。成熟度不够时,学习者无法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只有在每个层次的重复训练,才可激发学习者向更高层次的新认知和应用。
当目标难度较大时,拆解目标,逐项推进。每一个马拉松运动员都是从第1公里开始练习的。
成熟度源于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景,针对性有层次的提升能力。
3.反馈
获得反馈的练习对技能的提升至关重要。罗胖提过的“黑暗球场理论”,即在黑暗状态下投篮,感觉不到自己与篮筐的距离,练习再久也不会进步。获得反馈的方式两种:一是来自他人。由专业老师赞扬肯定优点,指导校正错误;二是来自自身。从“上帝视角”审视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得到反馈后不断修正,日臻完善。
错误的改变源于持续获得有效反馈,刻意练习是以未知和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4.精神高度集中
达到“心流”状态,即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项活动,完成任务时获得高度的兴奋感、成就感。心流状态要求从事的活动需在现有能力之上略微增加难度。努把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这种“忘我”的状态,让人忽略时间、效率倍增。
三、长期实践
世上多数事都是“来得快,去得快”。考前速记的内容,很快遗忘;靠中彩票获得的巨奖,无法积累财富,很快被挥霍。在学习技能这件事上,只有经过反复长时间的琢磨练习才以熟能生巧、精益求精,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过往的经验不见得适合未来。学习目标、方法与练习进度因人而异。想要成为“专家”,我们需要:宏伟目标 + 正确方法 + 长期实践 。
学生年代,我的体育徘徊在及格线附近,去年我用2小时10分跑下了半程马拉松;
过去我畏惧写作,如今我开通微信公众号、简书帐号,坚持每周写作半年多,5篇被推荐到简书首页;
未来,还有无数可能……
我都可以,你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