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是继电商和自媒体后又一风口,发展前景可观,那社群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吗?做社群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近社群电商又开始火了,实际上这个概念几年前就已经火过一阵子,只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尤其是微信群的广泛应用,社群的移动化无疑使得今天的"群"更加的无处不在,无人不用。
另一方面,在电商平台去中心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分布在各类大大小小的微信群、QQ群等社群,也在不断蚕食占据几大电商平台的流量和时间,从而无意间实现了去中心化这一目的。这也造就了在传统B2C电商、O2O、乃至新零售概念之后,社群电商成为了新的流量蓝海。
那么怎么利用好这个潜在的流量红利来运营社群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社群必须要有KOL,群内成员对他们有绝对的信任
这个KOL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品牌,但无论哪种主体,信任是提升社群电商的转化率最有效手段,也是社群电商区别于其他电商平台的核心要素。
就个人KOL社群来说,我们不妨以吴晓波频道为例,作为知名财经网红作家,大家相信只要他说的,一定是非常有见地,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质疑。所以头顶光环的吴晓波之前为新著《腾讯传》振臂一呼,上线后很快便成为图书销售平台上财经类最畅销书籍,这就是KOL应该有的效果----绝对信任,甚至是盲目崇拜。
2、社群的粉丝只有相互信任,才更愿意传播
我们有句老话叫“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只能把调性、情感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一致,价值观相同的人聚合起来, 用户之间才会形成情感维系和道德认同,从而极大地约束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而日常频繁的互动使得群成员之间真正形成了相互捧场、相互支持的局面,而不仅仅是KOL的一呼百应。这个就和邻里乡亲乐于互帮互助是一样的道理,根源就在于大家是熟知彼此道德品性的。而这种时候的传播效果,将远大于KOL方式下一对多,相互之间缺乏呼应,无法形成网状传播扩散情况时的效果。
3、好的社群必须有好的内容,才更容易激活
和线下一样,为什么都喜欢群里的人多热闹?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天南海北、各抒己见,这些东西其实不也是我们线上一直说的内容么?所以一个社群,必须有相对持续,且属性符合社群调性,大家喜闻乐见的新内容,才更容易聚客。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抑或只是一条资讯,总之是大家乐见其成,乐于分享的东西。
这些内容的来源一种是中心化社群的KOL,这类人可以发表在群内拥有绝对的权威,几乎所有意见观点都会受到追捧;而第二类是网状社群里的多个核心人物,他们可以提供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信息整理和加工,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内容话题。
这时如果再加上前一点中广大”吃瓜群员“的热情参与,广泛传播,那这个群也就成功进入了”自我生长“的良好局面。
4、微信\QQ只是社群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唯一载体
微信\QQ的确有效推动了社群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它们实际上也使得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相对而言,中国人其实是喜欢社交的,所以很多人其实更喜欢见面的社交感觉,这同样是情感体验的需要。
例如小米定期举办的各种线下体验活动,就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了社群的活跃度以及粉丝参与度。这样借线下活动机会进行销售促销,形成了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机会与模式。
以上说的都是社群运营、维系层面的要素。那么在日常运营过程中,还有几个关键点要注意控制:
1群的选择
前面提到,线上的各类圈子其实是个工具,常用的有微信群,QQ群,公众号以及新浪微博等,不同的工具群其实有不同的适用场景。
例如:
微信群、QQ群适合与网状社群,成员之间可以有效相互交流;
公众号则非常适合宣传品牌,通过一对多的KOL形式,建立与粉丝之间的信任感,尤其是微信本身更加方便后续传播;
而新浪微博则适合开放式引流,并通过各类互动激活潜在会员。
所以不同的群有不同的用途以及不同玩法,运营者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或采取不同策略去同时运营多个不同类型的群。
2产品的选择
选择的产品必须与群里对应受众人群的特征喜好一致,切忌胡乱推荐。否则一来强行推行人群不适合产品也无法形成传播;再一个会导致群里的氛围太杂乱,影响相互信任关系,尤其是消耗粉丝对KOL形象的感知度和忍耐力。
例如吴晓波曾经在社群里推销他自己海岛上的杨梅,但卖得肯定是不如他的培训课程以及书那么好,原因就在于产品和受众群体的属性不匹配,推销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只有选择与社群属性一致的走心产品,才能激发成员的兴趣,才能利用和延续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进而开始产生社群裂变的效果。
——御胜观点:
总之,所谓社群电商,简单一点理解就是粉丝电商,想要留住这群粉丝,就是从粉丝体验倒推,了解他们的喜好,让他们成为忠实粉丝与消费者。 从这点上讲,社群电商和新零售关注用户体验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