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读唐诗——陶然忘机尽性情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出语自然而极尽性情。

从日暮下山到相携及家,再到欢言共饮、长歌醉乐,直到最后的陶然忘机,若干场景如在目前,完整勾勒了一个极具现实感的事件,其叙事合乎情理,自然可亲。

李白在叙述主体事件的过程中,又不时穿插了对景物的关注。下山过程中有“随人归”的山月相伴;到达山底,回首来时路,看到的是“苍苍横翠微”的宏阔景致;来到斛斯山人的住所,绿竹、青萝掩映幽径,增添几分隐逸的雅致;长歌吟罢,抬头望见稀疏的星河。

这些景物描摹,最直接的作用是增添了叙事的层次感,避免“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但在李白,摹景不见得是为文技巧,而是其性情的自然流露。从“随”“却顾”等用语可以看出,李白是主动关注身边的景物的,他是眼里、心里有自然山川的诗人。他是因为对身边景物的喜爱,才将其状貌流露于笔端,因而才给人自然无违和之感。尤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两句,与其说诗人善于想象,不如说他有襟怀万物之格。

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情感,也是真挚而自然的。他们相携及家,欢言长歌,共挥美酒,全然是老友与知己的相处模式。“相携”“欢言”“共挥”“共忘机”自然成语,李白得见好友的兴奋溢于言表;“长歌”““醉”“陶然”内蕴神采,李白狂放洒脱的性情跃然纸上。

《唐诗评注读本》评价本诗:“先写景,后写情;写景处字字幽靓,写情处语语率真。”对于李白,景与情实乃胸中同一丘壑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