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候,每天傍晚必然要从园西路绕一圈才到教室去上晚自习。
那时候的园西路就是学生一条街,主要是各种小吃店、服装摊、录像厅、电影院、书店。其中一家叫做“呆鸟”的书店至今都还有印象。
书店招牌是用木板雕的,“呆鸟”二字写得朴拙风趣,前面站着一只戴眼镜的啄木鸟,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读书时如痴如醉沉浸其中的那种状态,立即有一种想进店逛逛的冲动。
书店不大,可能只有十多平方,顺着墙摆放的书架一直到屋顶,书架格子中分类摆满了新书,中间的台子上也码满了书,主要是文学类中外名著或畅销书,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够多了。
以前的新书不像现在都有塑封,即使不买,你都可以随手取了看。书店里经常有三五个人站在书架前看书,那一动不动沉迷的样子总令人想到店名“呆鸟”两个字真是起得传神!
我也经常光顾这家书店,看得多了,不知不觉也是买了几本,记得我的《泰戈尔全集》、四大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史记》等都是在这家店买的。有一次看到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在书店里就让我忍俊不禁,又不好意思在店里面傻笑,便买了一本,出门遇到一位师兄,他跟我借过去,就路当中边走边翻看,结果竟被漫画逗得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大笑,甚至还手舞足蹈起来,弄得街上的人都投以怪异的目光。好在园西路随时都是人流如潮,也没有人会注意谁多长时间。如今这位师兄已是厅级领导,不知他能否回忆起那无忧无虑的时刻?
大学毕业后偶尔会回到园西路,总是会留意一下那家“呆鸟”书店是否还在,偶尔还会进去转一下,但上学时那种大把时间可以耗在书店的时间毕竟没有了,那种“呆”的感觉似乎也就找不到了,留恋它可能更多是找寻一种青春的感觉罢了。再后来,发现那书店没有了,同学聚会的时候聊起来,人说,现在都是网络时代了,谁还买书啊,也是。
最近,又去了一趟园西路,当然,变化更大了,因为附近各大学都搬到大学城去了,虽然原来的校园还在,但功能和以前已大不相同,当然,别说“呆鸟”书店,什么书店都没有了,完全是一条商业街了。
是啊,世事无常本来就是常态,何况一个书店!只是,自己多点时间用来读书,找找那种“呆”的感觉才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