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354【第31回】|不忘初心得要钱

【原著跟读,公Z号《私想活动》整理,文责自负】【免费赠送会员请点击:风清不扬81

现在来读《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前面讲杜慎卿举办湖亭戏会,鲍廷玺看他花了许多银子,心里很是吃惊:“这人这么慷慨,我何不就便找他借几百两银子,再搞一个戏班做生意?”他打定这主意,就每天在杜慎卿的河景别墅里忙前忙后,免费服务,服务到杜慎卿都过意不去。

那日晚间谈到密处,夜已深了,小厮们都不在眼前,杜慎卿问道:“鲍师父,你毕竟家里日子怎么样过?还该寻个生意才好。”

这话问的有趣,以现代人的思维而言,可以有微妙的解读。比如夜深人静时,孤身男男相对,一个名士跟一个戏子聊些啥呢?比如杜慎卿说鲍师傅“寻个生意才好”,这是……厌倦了吗?这是要赶我走吗?你不爱我了吗?

不管怎样,鲍廷玺等的就是这一句话。他赶紧双膝跪地,表示有话要说。杜慎卿吓了一跳,扶他起来说:“这干啥呢?”鲍廷玺道:“我追随老爷门下,蒙老爷这么问一句,真是天高地厚之恩。但门下原是戏班出身,除了捣腾戏班,不会其他。如今老爷照顾我,要么您开开恩,借出几百两银子让我继续干难班,等我赚了钱,再来报效老爷。”

知心男友要银子,看杜慎卿怎么回答。他说:“那容易,你坐,我同你商议。这教班子弄行头,不是数百金做得来的,至少也得千金。这里也无外人,我不瞒你说,我家虽有几千现银子,我却收着不敢动。为甚么不敢动?我就在这一两年内要中,中了,那里没有使唤处?我却要留着做这一件事。而今你弄班子的话,我转说出一个人来与你,也只当是我帮你一般,你却不可说是我说的。”

捣腾一个戏班究竟需要多少钱?当年鲍文卿离开向市长,得了一千两银子,买房之外搞了戏班,全家上下衣食无忧,实则单纯戏班用不了千两。这里杜慎卿是个滑头,首先说是数百金不够,至少也得千金——为什么说得这么多?因为没打算自己掏钱。还说自家虽然有几千两,但等着中举要花,显然都是借口——你说中就中啊?合着那黄榜就是你写的呗?说白了还是不想给。当然,杜慎卿总归要给鲍廷玺出个招,结果介绍了下一个重要人物,但又交代鲍廷玺不能泄露是自己说的,也就是做了坏事不留名、不得罪人。

杜慎卿说:“莫慌,你听我说。”于是把自己家世做了介绍。原来杜家共有七房,其中五房有个做过礼部尚书的太老爷,七房有个中状元的太老爷,还有一位做过江西赣州府知府的太老爷,也就是杜慎卿的伯父。赣州府的儿子是他第二十五个兄弟,名叫杜仪,号少卿,比老杜小两岁,也是秀才。杜少卿的父亲是个清官,家里的资产只有祖宗攒下的田地,这位父亲去世之后,只给杜少卿留下不到一万两银子的资产。但这杜少卿有点呆,以为自己家财十几万,实际上“纹银九七他都认不得”,又最好做“大老官”,听见人诉苦就发银子。杜慎卿的意思是——小鲍你帮我这么久,秋凉以后我送你一些盘缠,你去投奔他,包你千把两银子到手。

好家伙,自己没钱,远房的兄弟有,你找他要!

“纹银九七”是啥? 明清时以银子为主要货币,九七的纯度算是足色纹银,不到九七的就是低银,要加贴水。这儿是说杜少卿连银子成色都分不清,却喜欢做“大老官”,就是大手大脚的人、大老板一样。

鲍廷玺说:“那到时请老爷写个封,给我推荐推荐。”

杜慎卿道:“不相干。这信千万不能写,他做大老板摆阔气,一定要独自做,不能让人求他、不能让他觉得是帮我照顾你。如果我写替你写信推荐,那就是我照顾了你,他就会赌气不理你了。”杜慎卿又说:“你也不用急,你先去投奔另一个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