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是母女,因为她的父母分开以后就是她的大姨抚养照顾。所以那女孩一直称她大姨为妈妈。她们也一起生活了十几年了。她大姨一直没结婚,家里就她们俩。加上一只小猫咪。你在那不用太拘束。”同学这样跟我说明一下这个家里的情况。
“那我什么时候去?”
“我过几天有个实习,你刚好可以去一周,如果不是我的眼睛太疼,也不会麻烦你,她妈妈不想再换家教老师了,毕竟高三时间紧张。”
“没事的 ,有一个工作的机会挺好的,也能锻炼自己,我们过两年大学毕业还是要面对这些问题,你就好好休息吧,先把眼睛看好。过几天我和她们联系就直接去了。”
就这样,我得到一份稳定的家教工作。周六,正式到工作的地方,敲门的时候还是紧张,不过她妈妈的笑容让我缓解很多。她看起来有四十多,是我妈妈的年纪。外表也有历尽辛苦的沧桑感,但东北人的习惯就是叫人家哥哥姐姐姐,亲切一点,方便沟通。我也入乡随俗喊她姐。到屋里先看一眼,有张大照片,是一个十八岁左右的妙龄女子,妆容,服饰都有些上世纪港台明星的影子,十分时尚精致,那是她年轻的样子。
“来,你随便坐,不要拘束,以后家里的东西你想吃什么,用什么,都不用客气,我跟蕊蕊以前的家教们也都相处的可好了,你在我家待几天就知道了。你放心,只要你好好带蕊蕊,尽量让她上个一本,姐绝对不会亏待你的。”
“我会尽力的,你放心,我也跟我同学说了,尽量一直带她到高考。”
“那就好,一定要帮姐啊,陪着她把高三念完,我是文化水平不高,我女儿一定要考上大学,而且她毕竟还小,有时候闹脾气你也别往心里去。”
学生蕊蕊是个慢热型,在旁边看着她写作业,空气都是安静的,几个小时,我们的活动就是写作业,讲错题,再写下一科作业。期间蕊蕊站起来要卫生间,我还是有被惊到。十七岁的女孩身高快到一米八了,体型也属于微胖,站起来有种自然而然的威慑力。
将近十点,她喊了声“妈妈,我要泡脚,用玫瑰香。”
很快她妈妈就端着盆进来了,“你看这个水温行吗,烫的话妈在给你加凉水。”
“那你就不知道调好水温再拿进来吗?”女孩气冲冲地说。我看姐搓着手站了一会儿,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孤立无援。直到蕊蕊开始泡脚了,她才如释重负地出去了,轻轻带上了门。
功课做完以后,趁着蕊蕊去洗漱,姐来找我问她学习的状态,还不敢大声说话,只是朝她那个方向指了一下,悄悄问今天都做了什么作业,聊了几句,后来她让我给补习班老师回个消息,因为她不太会打字,我看到明天安排的课表是早上九点开始上课,上午补习语文英语,下午补习政史地 。
“行,她明天的课排挺满,从补习班回来还要去数学老师家里上课,你就不用过来了,周一她是九点半下晚自习,你九点半到就行。辅导她多学一点。我看对面楼层高三的孩子夜里两点前基本没睡过,咱至少得学到十二点吧。”她说。
本想着周日不去上班,我和室友可以相约去看银杏叶,谁料蕊蕊的数学老师有事调整了课程,我要在她上完补习班的课之后就到位。未免遗憾。因为每年这个时候,沈阳的银杏叶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又不会过于拥挤,三三两两结伴同游是最惬意的了,银杏最美的季节也是天气转凉的时候,校园里多是些青黄不接,容易让人想到一叶知秋,也会引起在外求学的人的思乡,所以去时公交车上的人还是很多,只留给我一个站着的地方,当耳机里播放着李健的异乡人,便有些感慨,觉得长大独立后把自己推向一个对故乡来说既不是离人,又不是归人的尴尬境遇,不过这种淡淡的忧伤只能在音乐里感知,到了站,下了车,周围的嘈杂声,谩骂声,以及路上每个人的行色匆匆很快将我拉回到现实,跟着人们走过马路。
进到她家屋里温度明显高了几度,甚至有些闷热,我走到窗户想打开一点透透气,那只猫就在那站着,盯着下面,听说它除了打疫苗就没下过楼,胆子也很小,我甚至觉得它沉默地看着外面的时候是在渴望自由,也许它厌倦了被囚困的生活,但我对它的恻隐之心很快被另一种不可名状的厌恶取代,因为它跳下窗户看着我的时候,眼神里充满高傲,拖着那肥胖笨重的身体走开了,优越的圈养已经让它忘记了天性,别说抓老鼠,它发出的猫叫声中也带着嘶哑。她的主人说“大孙子,想吃小鱼干了是吧,奶奶明天去给你买,今天你就先吃猫粮吧”我想,它向往的自由世界里可没有小鱼干零食,甚至猫粮也不会有,所以它也只是站在窗户边看看外面,应该不会想要离开吧。
我看姐在穿鞋,问她是要出去吗。她说“平时蕊蕊上学都是我送她下楼,帮她拿着书包,她放学我就在下面等她。我合计这样她不就轻松一点吗,她心里高兴了就能多学一点。哎呀,校车马上到了,我先下楼了。”
蕊蕊进来换拖鞋,姐就跟在后面把她的鞋收好。她进屋里换了件睡衣,姐又已经在催她快出来学习了。但她写半小时就要玩十分钟的手机,无非是追星,刷抖音。我就一遍遍提醒她该做作业了。虽然也理解她上课累,但家教的角色又不能让我看着她玩手机。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她警惕性地把手机放一边。姐进来问我们晚饭要吃什么,蕊蕊也不说话。
追问:“你吃米饭和菜吗,妈妈给你做。”
“不想吃,多少年了,天天就是那几个菜,早就吃够了!”
“那你点外卖吧,想吃什么都行 。”
“不知道吃什么”
“你上次不是说想吃糖醋排骨吗,妈给你做这个吧?”
“你会做吗?”
“没事,只要我的宝贝女儿想吃,妈妈可以问你王阿姨,学着做。你先吃点核桃,妈妈给你扒好了,好几个小时才扒出来这么多,里面的薄皮也都扒干净了”她又转头对我说“老师,你尝尝这个洋柿子。”我说了句感谢的话,注意到她的指甲劈了,指缝里全是核桃的黑皮。剥几个小时的成果是小半碗纯白的核桃仁。没过多久就听到她在打电话问糖醋排骨的做法。
吃饭的时候随意问一句“你妈妈从来不和你一起吃饭吗?”
“我从一年级就有家教了,一直都是家教陪着我写字,吃饭。我也不想和她一起吃,她就是个老巫婆。天天逼我学习。”蕊蕊愤愤地告诉我。
“但你妈也是把你照顾得很好啊,现在也没去上班,就在家陪你。让你学习也是为你好”。我还苦口婆心劝她。
“在你们外人看来她就是无私,但我根本不想上学。你们努力是为了工作赚钱。我妈都说了,等我上大学她就给我买房买车。那她还不如直接死了呢,财产权全是我的。”
她的想法令我吃惊,反驳说:“但人努力活着也不全是为了钱啊,你也不能指你妈的财产过一辈子吧。”
“反正我觉得活着就没意义。即使给我钱也没意义。你说我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你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本来只是想劝劝她,缓和她们母女的关系,她现在的问题比我想象的严重。 “当然不是啊,你知道吗,《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特别著名的话,就是探讨这个问题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哲学问题。那我觉得每个人活着应该都有自己的支撑点,就是那种你觉得失去了这个就不能活着。不管是家人,追求的名利甚至仅仅是对世界的眷恋或者对死亡的恐惧。不管是否想过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那个支撑点都是在的。你只是在比较早的年纪里就想生命的话题,我是在大学里,迷茫的时候才想到。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想,随波逐流,安安稳稳走完自己的一生。"
“行吧,反正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让我学习就行。就在家里一个人玩手机。”她表示不耐烦。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话题。
随着月考临近,女孩还是边玩边学,她妈妈却整夜睡不着,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会打击女儿的学习信心。直到周五晚上,她给我打个电话,说她带蕊蕊去医院了,让我先在家等一下。十二点左右她们才回来,蕊蕊手上缠着绷带,没有人说话。姐把拖鞋拿来让她换一下。
“我不换,我不想上学,也不想活了,都是你,一直在逼我。”
“都是我逼你吗,我这么做都是为了谁呀,从小到大给你补课都花我几百万,你爸妈也不管你,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所以我每个学期都给你班主任送红包,任课老师送红包,甚至给校车司机送酒,对谁说话都客客气气。为了你,失去我所有的朋友,手机联系人全都是老师和补习班。包括搬来这个小房子里离学校近。不都是为了你吗,你今天敢割腕,我看你是疯了,我也快被你逼死了。"
"我怎么逼你了,你就是个老巫婆!"蕊蕊歇斯底里地喊。
"我天天都被你当成狗一样的呼来唤去,但我也不在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做什么都是心甘情愿的。”
“你就知道用钱办事,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你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我恨你,你去死吧。”说完把书包扔在她妈妈的头上。她们两个都又哭又喊,踢凳子砸东西,我只好把两人劝到不同的房间里冷静一下。
不知道几点钟,我还在迷迷糊糊睡着,听到她们房间里有扇耳光的声音,一下子就醒了,到那去看,只见她妈妈扇着耳光说“我不对,我的错,你要怪就怪妈妈没文化,昨天是妈妈说话不对,让你生气了。只要你答应去学校,把高三上完,我什么都答应你,多丢人的事我都能去做”她两边的脸全都肿了,扇了自己几十耳光。而蕊蕊只是在床上躺着玩手机。
后来她妈妈给班主任打电话请假,找了个生病的理由。挂了电话到一边,跟我说“今年我一直都不顺,和蕊蕊也变成这个样子,明天你在家帮我看着她,我要去庙里拜拜佛……。
后记:
这个小说是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写出的,其中的人物在现实里都有原型。情节上有所取舍和虚构。以沈阳的一个高三家庭为背景,探讨亲情,自由,独立生活状态乃至生命的意义。描写一对母女,又不是普通的母女,女孩的亲生父母离异,由自己的大姨抚养长大。在共同生活的过程里,母亲因为自己的遗憾,为女孩的未来,对女孩的学习要求很严格,从小就让她上补习班,请家教,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全身心照顾女孩的生活和学习。恰恰是这种长期的压迫,使女孩在高三这个特殊时期将所有的情绪爆发出来,不仅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甚至选择自杀结束她认为无意义的人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母女两个都有问题,母亲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女孩的薄情,不知感恩,无法正确看待学习和生命也有问题。但在她们这种畸形关系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骄傲和任性是以爱为前提,这爱里又包含了太多的付出,尊严妥协。正是这一份太沉重的爱改变了一个孩子,毁掉了一个孩子。两个人在一次次的退让换来更加痛苦的共存状态,互相忍耐,都渴望对方从自己的生活里消失。关于文中那只猫,的确是存在的,不过我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也就是那个女孩的状态,渴望离开家庭,追逐自由,又已经在养尊处优的生活里养成骄傲的性格,根本不能应对生活的挫折和压力,最后还是妥协,将自己困在这个金色的笼子里。
父母本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但我们同时应该反思,付出难道就等于失去自我吗,像这个母亲,放弃工作,放弃朋友,放弃自我。等到后悔付出这么多在控诉的时候,又发现一切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并不是或者需要自己去做的,结果却是十分狼狈。作为亲人,我们需要付出,包容,忍让。但那绝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我。男女关系里,我们已经接受了女性要独立的观念,即使是结婚后,有自己的工作和交际圈也是十分中重要的,因为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处于社会里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亲人关系里也应该是这样,父母付出的同时不能失去自己。即使付出所有,如果不是孩子需要的,将适得其反。
我一直反对辞巧理拙的文章,文学应该关注现实,给人启发和力量。每个人都知道生活艰难,那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保持自己,勇敢面对各种不如意,从容接受取得的成就。我也希望在展现一些现实的同时能给人带来思考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