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听喜马拉雅电台里村上春树的作品,不经意间心中冒出一个问题:自己并不十分喜欢阅读,但为什么对村上春树的作品却并不抗拒,其各种题材作品都读了好些?
会不会是村上的名字本来就容易产生好感?村上春树,听上去挺有文艺气息挺诗意的,即便不是文艺青年,至少听到这样的名字也会在心中产生一些惬意的感觉吧。村庄里春天的树木,确实挺有感觉。如果把村上春树换成“纯上淳束”或者“存尚纯术”,那么他受欢迎的程度会不会大打折扣?不好说,历史不能假设,但假如真的那样,结果真的是不好说,我觉得。
名字究竟有多重要?或许,它的重要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闲暇时我除了听喜马拉雅,也会看各种视频节目。这两天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里面提到洋葱。新疆人称洋葱为皮牙子,感觉完全变了。想起前几天看一个旅行节目,里边提到,台湾人是把花生叫做土豆,却把土豆叫做花生的。真的是太搞笑了,跟大陆正好对调了。这样的话,一个大陆人到台湾点菜,要一份土豆泥时,服务生会不会把花生酱端上来?说到土豆,也是叫法颇多,除了土豆,在中国还有“马铃薯”、“洋芋”等名字,每一个名字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的稍洋气,有的稍土气,有的显得可爱,比如土豆,有的显得精致,比如洋芋。一个名字的好坏,真的可以决定一种食物的受欢迎程度。在介绍新疆美食的节目里,总也少不了大盘鸡。老实说,我第一次听到“大盘鸡”这个菜名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大盘鸡,就是用大盘子盛的鸡肉的意思。这样的菜名真的很没创意,让人感觉起这个名字的人好偷懒。这名字根本没有体现出食物的特色和风味,用在什么样的菜身上都可以。那样的话,是不是用大盘子盛的猪肉就叫大盘猪,用大盘子盛的牛肉就叫大盘牛?
食物的名字重要,其他一些东西的名字或许更重要了。比如,一个产品的名字,就很可能影响它的销售前景。娃哈哈集团老总宗庆后当年在为这款营养液起名字的时候,专门登报悬赏10万元征集名字。在收到投稿后,又召集员工开会讨论选择合适的名字。最后,娃哈哈这个来自中国流传深远的儿歌的名字脱颖而出。它简单,朗朗上口,蕴含欢乐的寓意又深入人心。当然,在今天我看来,这个名字也不算太好了,但在当时的年代和环境下,确实还是一个接地气的好名字。娃哈哈营养液后来也一炮而红,开创了一个时代。产品的名字不但要朗朗上口、简单易记,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品味。现在的一些国产品牌的名字我就不太喜欢。比如鸿星尔克,这样的名字又像英文译名又好像有一些中文的语义,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不土不洋,其市场地位不愠不火也就不奇怪了。还有红星美凯龙,跟鸿星尔克犯的基本是类似的错误。最近我了解到其实红星美凯龙的营销策略还是挺文艺挺有文化品位的,比如竟然邀请了美国另类摇滚乐团OK GO来拍广告。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真的该给一个大大的赞。只是可惜了这个名字,减分了。
细想之下,名字确实也不仅仅是一个代号一个称谓那么简单。短短几个字,或许就会造成天壤之别。所以,下次为什么东西取名字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一拍脑门就决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