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开始学诗词格律

一,学写诗词

前段时间,一位老兄劝我学写诗填词,认为我具备一定的条件。听到鼓励,心中虽然窃喜,但是由于山东普通话不标准,对于平仄格律用韵似乎没有感觉。

后来受到一些朋友的刺激,有的填词堆砌词藻,令人叹服;有的用典恰如其分,让人激赏;有的每日一首打油,咏叹人生沿途风光。我也不禁跃跃欲试,写了几首应景的诗词,不过顾不上平仄讲究,仅仅是以诗词表达意境而已。

结果,因为没有在诗词格律上着手,所以不好弄斧到班门,让大家点评。在简书上发表后,有简友直接问为什么没有押韵?我只好老老实实承认还没有学习。

知耻而后勇,看来必须一步步开始学习诗词格律了。

二,笠翁对韵

今年的网络春晚,有童声合唱《笠翁对韵》和袁枚的《苔》,春晚播出后一下子在古典国学热里火起来。

当稚嫩的童声一起在空寂的舞台氛围里,咏诵出:《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观众一下子被牵引到了国学经典的世界里。

随着童声转入《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随着朗朗上口的旋律,让观众体验了国学经典之美。

试着读读下面一段: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署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岸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多么美的对仗韵律,百读不厌。

看看书的价格,不禁感叹:成都1982年出版的这本《声律启蒙》,价格为三毛七,0.37元!

看来要当作枕边手头读物,常伴左右了。


声律启蒙附笠翁对韵



三,最简单的声律启蒙

1,由于是初学,像小学生入门,需要一步步来,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掌握。

由于年龄老大不小,不是小学生机械背诵,以备以后使用。所以,可以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学习。

2,古代用韵比较复杂,一般难以掌握。比如在韵书里,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9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平声又分为上平声韵和下平声韵,各15韵。

上平声韵15: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韵15: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看这些,就头疼脑大,不知如何下手。

还是从简单的五律、七律,一些简单的平仄格律开始入手。

3,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由两联的错综变化,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仄起式和平起势两种方式。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①仄起式                                                                            春望---杜甫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字外加括弧的地方,表示可平可仄。

另一式,把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②平起势                                                                    山居秋暝--王维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不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4,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如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则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

①仄起式                                                                                                  书愤-----陆游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②平起势                                                                                    长征---毛泽东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粘和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①对,就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如上提到的五律和七律的两副对联。

②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

具体说来,就是要使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

比如毛主席长征七律中,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泽又雷同了。

明白了战队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北宋平仄的歌诀。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可以推出来。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6,忌讳孤平

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就是犯了孤平的忌讳。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7,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对于初学者来说,律诗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

对于七绝七律来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句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求分明。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当然,登堂入室者,就不是完全正确,否则就要犯孤平的忌讳,是需要论的。

8,对仗

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句叫做首联,第三四句叫做颔联,第五六句叫做颈联,第七八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有的首联也用对仗,但是尾联一般不适宜使用对仗。

写到这里,目前已经够我学习使用一阵子了。至于词的格律,先消化消化这些再说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