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札記—在遠方
為配合秋節連假,上週六是上班日。我們驅車赴四十公里開外的嘉定,一睹「在遠方」音樂劇。這一路,堵堵堵,市內交通接近癱瘓,原本五十分鐘車程,花了近兩個鐘頭,趕在開演前落座。
我們是衝著音樂劇主唱阿雲嘎去的。這位參加18-19年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美聲競技的歌手,有聲線有顏值,深入咱家高科美少女之心,一個月以前就網上訂了二手折扣票,期待現場聆聽演唱。
查閱資料得知:在遠方改編自19年同名電視劇,講述快遞小哥奮鬥成功的故事。音樂劇須在劇情細節取捨,突顯快遞產業由地下發展成新興產業的歷程。其實,台灣也走過相同的發展道路,公營郵政、電信追殺民營快遞、通訊業者,纏鬥了至少十年。
上世紀九十年代,黑快遞初興,從業人員泰半來自溫州,而今溫州幫掌控了四大快遞公司。這個事情散見於媒體報導,因此眾所週知,甚至,英國導演柯文思拍攝的「柴米油鹽之上」紀錄片第四單元,說的也是同一故事。反正,劇情的編排、裁剪沒有音樂重要,說說音樂。
阿雲嘎是音樂劇主演,也是音樂主創人(之一),所有編曲,充滿了他的個人色彩,就適合他的聲線。作為非專業人士,朱師傅沒有資格評價創作優劣,但聯想到兩齣成功的音樂劇(電影)作一對比。一則是台灣1983年推出的「搭錯車」,其插曲酒干倘賣無、一樣的月光、是否,一聽就朗朗上口,到今天仍為KTV點唱熱門。
另一例是音樂劇大師韋伯的「劇院魅影」,從開始到結束的每則歌曲都膾炙人口,想得起來的歌,如:Think of me,The Phantom of the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All I Ask of You,都已成為經典。韋伯的其他音樂劇,如:萬世巨星、貓、艾薇塔等,也總有一兩首歷久不衰的熟悉旋律。從以上兩則成功案例觀之,在遠方或其他音樂劇仍有加油改進空間。
三年前看「媽媽咪呀」,是百老匯音樂劇的中國化。由於瑞典ABBA合唱團暢銷金曲貫穿全劇,熟悉的旋律中,忘卻主配角的唱功、顏值、演技、舞蹈。在遠方為原創音樂劇,外行的朱師傅注意力分散,連道具、佈景也時刻關注,還不時想到:針對小眾的音樂劇演員活得下去嗎?
歸功於人口基數,大陸任一小眾,絕對數量都不得了。我們被綜藝節目吸引,看音樂劇追星。現場20%左右著制服的國高中生,父母願出高於280的票價(前排高價票折價,後排低價票溢價),讓子女從小接受熏陶,這些小朋友日後必將是音樂劇演員的鐵粉。 將最低票價列出,也可從休閑娛樂角度,管窺上海中產的社經文化消費水平。
劇院官網介紹自己:白天,它就像一個裝滿許多祕密的玉石,靜擱在遠香湖一畔;晚上,它則成了一個玲瓏剔透的水晶盒子,漂浮於廣濶的水面之上,與自己的倒影安靜地對話。這些建築像是專為拍照取景而設計,建築師安藤忠雄自稱保利大劇院是他在中國最滿意的作品,我們急匆匆趕到落座,散場時已十點四十,未仔細端詳建築外觀、週遭景觀。可以確定的是,和音樂劇一樣,花了很多錢。
塞車兩小時去近在咫尺的遠方,追不娘砲、能歌善舞又有顏值的音樂劇明星。坐定方知:本日場次由夏振凱一組人馬擔綱演出。雖然演、唱在水平之上,還是灰熊遺憾!朱某不敢當面數落高科美少女,謹此表達失落與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