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一篇去年的文章,就叫做《不要去设计结果》,内容是介绍女排教练郎平的。
去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媒体采访郎平,郎平对媒体解释“女排精神”,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于是作者把这种成功的方法映射到了家庭教育中,呼吁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太看重结果,而要更加关注过程。有些家长听从了某些社会上成功学的鼓动,为了孩子的达成某个目的,拔苗助长,甚至倾其所有,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啦,只不过这种话只要说出来,多少都会自带一点鸡汤属性。我是在一个党政机关的网站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网站没有留言的功能,所以也不知道这篇文章流传的到底广不广。不过讲道理,“不要设计结果”确实是一种非常具有智慧的处世态度。
郎平是排球教练,于是就让我联想到一个跟她观点类似的畅销书作家加尔韦。加尔韦是一个网球教练,曾在哈佛网球队任教。他写过一本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的书,豆瓣评分9.0,有人称之为最佳厕所读物。
加尔韦提出的“身心合一”,实际上就是庄子的“庖丁解牛”。曾经万维刚在“得到”中解读《无为》、《盗火》等书时都有重点介绍,这实际上是一个人将一种陌生的技能训练内化成为自身的条件反射之后,就可以将他的意识空闲出来,从而完成更有突破性成果的情况。当时万维钢举了爵士乐高手即兴发挥的例子,这种状态在奥斯卡获奖影片《La La Land》中有非常唯美的演绎。
据称,有学者专门为此监测过一个人进入“身心合一”时的脑内活动。在普通状态下,受测者在普通状态做事时,大脑中活跃区域更多的是记忆和分析部分;而在“身心合一”状态时,大脑中用于记忆和分析的部分活动减弱了,同时,大脑中用于警觉的部分却格外活跃,在这个状态下,只要这个人内在的技巧足够成熟,他就可以应对一切突发意外了。
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在做事时一直处于一种特别在意结果的状态,大脑被预先设计好的结果完全占据了,那么在产生突发意外时,就不会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处理这些意外了。所以太过专注于输赢,实际上会阻碍一个人的发挥。用这个视角去看《摔跤吧!爸爸!》最后的桥段,就能理解为什么体育学院的摔跤教练很糟糕了。
除了临场发挥之外,面对事业,不要去设计结果也同样很有意义。
在社会上混的小伙伴,应该都能听到周围有些特别自信的人想要创业。在这些人的嘴里,经常能够听到平台呀,大数据呀,人工智能呀,VR呀之类的高科技词语。如果时间足够久,你会发现这些人大多都很不顺,这实际上这就是设计结果带来的问题。
平台化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应该就是淘宝了,在那些要设计一个平台的创业者嘴里,淘宝就像是标杆一样的存在。然而他们全都疏忽了一点,淘宝的平台化并不是当初就设计好的。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博士也明确地指出过,淘宝的平台化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他的原话很玄乎,但很有道理。说淘宝之所以最后演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平台,是因为淘宝具备平台化的DNA。而一个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了平台,如果他的产品并不具备平台性质的DNA,那么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设计结果的人,是不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只有注重过程,才有可能达成某个结果,即使这个结果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淘宝在创业之初也想不到淘宝今天会是这个样子,淘宝变成平台,实际上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有一个原理,是亚当·斯密讲分工时提到的一个细节,他说分工能够使机器替代成为可能。斯密讲的分工,实际上就是把一件工作分成很多个步骤,然后把不同的步骤交给独立的人去完成。好比编草鞋,一个人专门去收集草,一个人专门去整理草,一个人专门去编鞋,这样的效率最高,结果最好。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虽然看着复杂,但是经过分工变成很多道工序以后,有些工序可以用机器来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机器替代某道工序其实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机器是一个替代品,当它处于它应该在的位置,它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相反的,如果凭空去设计某个结果,要真的实施下来,就会很难。
现在特别流行的VR。如果你的工作中真的有能用新技术替换的步骤,那么使用新科技就会效果拔群。但如果说我要围绕着某个新技术去设计一个结果,样子就很难看了。就看现在的VR市场,完全可以用群魔乱舞形容,但再去看那些用VR表现的传统游戏,VR只是替代了之前传统的显示方式和交互模式,结果反而拥有令人满意的表现。
这种处世方式,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好比我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成为钢琴家的结果,并且还给自己设计了一连串的练习。结果呢,就会喜闻乐见地坚持不下来。相反的,如果我并不是设计了这个结果,而是我真的很喜欢弹钢琴,没事儿就弹,弹好了还喜欢跟那些专业的钢琴家切磋交流,喜欢把作品放在网上,那即使我不是一个科班的钢琴家,最后也一样会是一个民间的钢琴家。而这个结果,并不是当初设计出来的。
同样的道理,学习各种技能时,或者达成一个需要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时,设计一个结果,可能并不如享受过程容易。
今天是七夕,于是也可以把这个问题延伸到爱情方面。
找对象,最好的过程是从认识,到熟悉,到普通朋友,到互有好感,再到发现彼此不能失去对方,最后修成正果。在一起的结果,并不是当初设计出来的,而是真的合适才在一起。相反的,如果一方为了跟另一方在一起而去刻意追求另一方,刻意表现自己,那么其行为反而会让另一方感到很不自在。
我的小伙伴曾经教育他的后辈,说跟女孩子相亲,只要能保持你平时的样子就已经很招人喜欢了,你要太在意结果,非要装成什么样子,或者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那么结果反而会是没有结果。
所以讲,不要去设计结果。孔子都说了,尽人事听天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