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丈红尘中,找个人爱我】
一首《谢谢你的爱》曾响彻大江南北,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不要问我,一生曾经爱过多少人?
你不懂我伤有多深。
要剥开伤口总是很残忍,劝你别做痴心人,多情暂且保留几分。
不喜欢孤独,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这分明是一种痛苦。
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
在万丈红尘中,啊,找个人爱我……
一、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人生不过一场黄粱梦,在频繁的美丽与曲折的悲欢之后,悠然醒转,新炊却犹未熟。
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
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得独自默默地走下去。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
在那个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
含着泪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蓦然回首,才忽然发现,原来,我们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周遭的人对我们满意而已。
为了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途中才忽然发现,我们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世界上有很多事,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继续做的;有很多人,你以为明天一定可以再见到面的;于是,在你暂时放下或者暂时转过身的时候,你心中所有的,只是明日又将重聚的希望,有时候甚至连这点希望也不会感觉到。
因为,你以为日子既然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来的,当然也应该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的那一刹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
太阳落下去,而在它重新升起以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我们能够做的,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静的思考,明白该如何做,才能够不让珍贵的东西,重要的人再次失去,明白该如何做,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
从中吸取经验,吸取力量,继续坚定的前行,寻找喜欢的东西,碰到真爱的人,去做正确的事。
原来岁月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只是从我们的眼前消失,却转过来躲在我们的心里,然后再慢慢地来改变我们的容貌。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
每一条走上来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它不得不那样选择的方向。
年轻的时候,在那些充满了阳光的长长的下午,无所事事,也无所怕惧,只因为我们知道,在生命里,有一种永远的等待。
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可以气馁的,因为,我们有着长长的一生,而该来的一定会来。
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是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的补赎也挽不回昨日的错误,今日朦胧的幸福也将会变成明日朦胧的悲伤,可是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世间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必须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人生一场黄粱梦。月光衣我以华裳,林间有新绿,恰如青春模样。
青春透明如醇酒,可饮可尽可别离,但多少物换星移的韶华,却总不能将它忘记。
她在人群中微微一笑,因为这个微笑,已经等了好久。
等待是一生中最初的苍老,是令人日渐消瘦的心事,是举著前莫名的伤悲,是记忆里一场不散的筵席,是不能饮不可饮,也要拼却的一醉。
二、爱是理解和接纳。
这个世界上,太多事情假借了爱的名义。
所以,我们需要区分爱和假爱。
爱是如你所是。我如此深爱你,我就爱你本来的样子。
相反,所有的假爱都藏着控制、自恋或权力。
我靠近你,打着爱的名义,但是我希望你“如我所愿”。
我对你本来的样子完全不感兴趣,只是想把你变成“我期待的样子”。
只有当我们深爱对方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我觉得自己的爱不够。
此时,就不会轻易去标榜说“我如此深爱你”。
相反,缺乏深爱的时候,就会衍生出这种极端的说法:“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比如父母说,我做的一切都为了你好,所以都是对的,你要接受我。
听到这种说法时,我们得知道,里面都藏着严重的假爱。
真正被爱的时候,你不需要多优秀。
爱,是接纳你本来的样子。
优秀,本质上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所以,有一个扎心的道理:
你永远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
你会因为优秀,而被需要。
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
优秀,而是被爱的结果。
三、婚姻是成长的需要。
为什么要结婚?
因为父母催婚;因为要生孩子;因为到了年纪就该结婚;因为再不结婚就老了……
当然,有的人是因为爱情而选择婚姻。
两个人很相爱,所以想结婚,认为结婚了两个人就能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永远在一起。
婚姻本身是一种连接,它可以说是我们能够体验到的最亲密的连接形式,而这种亲密感是其他连接和关系所无法给予的。
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如果能够找到这样一个人,我们彼此相伴,一起携手前行,不也是一件十分美好幸福的事情吗?
当然,拥有美好和谐的婚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这不正是婚姻的另一个意义所在吗?
婚姻的经营需要沟通技巧,需要学习如何去爱,需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婚姻绝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完美婚姻”,而是彼此都愿意沟通,都渴望成长,并且能够在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好的伴侣。
不过,仅仅是想通了还不够,还必须消除内心的恐惧。
事实上,很多人不愿意走进婚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害怕受伤,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没有什么感情是可以天长地久的,我们怎么可能一辈子就只喜欢一个人,就对一个人忠诚呢?
他们不仅不相信对方,就连自己,都不相信。
如果注定了要失去,注定了会结束,那为什么还要开始呢?
其实,这是典型的“外控者”思维,也就是认为结果是注定的,自己对结果没有任何掌控权。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感情能否长久,婚姻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尽管爱情中的激情是短暂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爱的感受是可以一直存在的。
只要我们懂得如何通过爱的行动和言语,让彼此一直拥有被爱的感受,那么这段感情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谁会舍得离开这种“被爱”的感觉呢?大家之所以会选择离开,通常都是因为感受不到爱。
无可否认,婚姻的确是有风险的,因为“失去”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四、行使父母权力与关注孩子利益。
家庭的基础应该是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特殊的爱,不同于他们彼此之间的爱,也不同于他们对其他孩子的爱。
的确,有些父母很少或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还有些女性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
现实表明,父母之爱是人们通常只能给予自己的孩子,而无法给予他人的一种特殊的爱。这种情感传自我们的动物祖先。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特殊的爱没有消减,它会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价值。
父母之爱的更大价值在于,它比其他任何情爱都更加可靠。
朋友因为你的德行爱你,情人因为你的魅力爱你,你若失去德行与魅力,恐怕也将失去朋友和情人的爱。
但当不幸发生时,生病甚至蒙羞,父母是最可靠的,如果他们是那种真正的父母。
我们当然乐意因为自己的优点而受人赞赏,但大多数人在心里会留有余地,感觉这赞赏未必可信。
父母爱我们是爱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在他们身边也就感觉格外踏实。
顺风顺水时这并不大重要,坎坷失败中它却能给你无可替代的安慰和安全感。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保证一方快乐很容易,但要保证双方都快乐就难多了。
监狱看守会以监管囚犯为乐,老板会以恐吓员工为乐,统治者会以铁腕治民为乐,传统的父亲会以棍棒教子为乐。
不过,这都是单方面的快乐,对于另一方,这情形并不令人愉快。
我们发现这些单方面的快乐并不让人满意,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能让双方都满足的。
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亲子关系,相比前辈,儿女需要忍受父母的情况减少了,相应地父母从子女那里得到的乐趣也减少了。
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理由能减少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乐趣,虽然实际情况是这样。
当然,也没有什么理由能让父母无法增加孩子的快乐。
然而,像现代世界所追求的一切平等关系一样,它需要敏感与柔软,需要对另一种个性的尊重,而这些恰好是日常生活中的好斗性所不鼓励的。
为人父母的幸福感,首先是生物性的。
父母之乐的源泉有两脉:
一方面,是感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被外部化了,可以在身体其他部分死亡后更久地活下去,而外部化的部分又可以同样的方式传递,生命的种子因此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是权力与温情的紧密结合。新生命弱小无助,父母自然有一种照顾的冲动,这种冲动不仅满足了父母对孩子的爱的需要,也满足了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的需要。
只要依然觉得孩子弱小无助,对他们的爱便不能被认为是无私的,因为保护自身脆弱之处是人的天性。
不过,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热衷行使父母权力与关注孩子利益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对孩子进行控制在一定程度是天性使然,但孩子也需要尽可能学会在各方面独立,而这对于父母的权力欲来说不是件好事。
有些父母从未意识到这种冲突的存在,一直对孩子实施专制,直到孩子开始反抗。
另一些父母则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为冲突的情感所折磨。在冲突中他们失去了做父母的幸福。对孩子全心全意地付出之后,发现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期望大相径庭,于是备感羞辱。
他们希望孩子成为战士,孩子却成了和平主义者。父母希望他做一个和平主义者,他却参加了黑色百人团。问题还不限于这些后来的发展。
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吃饭而你却要喂饭,那就是把控制欲置于孩子的利益之上,虽然在你看来这只是为了减少他的麻烦。
如果你让他对危险草木皆兵,可能是试图让他一直依靠你。
如果你给他的爱溢于言表期待回报,可能是试图用情感来拴住他。占有欲会千方百计地使父母误入歧途,除非他们十分谨慎或心思单纯。
今天的父母意识到了这种风险,有时在应对孩子上便失去了信心,这反倒不如听凭自己犯自然的错误,因为最容易引起孩子心理焦虑的,是他们感觉到成年人缺乏把握和自信。因此,心思单纯胜过小心谨慎。
若是切实渴求孩子的幸福而非自己的权力,无须精神分析的教科书来教导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本能就能做出正确引导。
那样的亲子关系自始至终是和谐的,孩子没有反抗,父母也没有失落。
这要求父母从一开始就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是出于道德或智力的原则,而是根植于某种近乎神秘的信仰而排除了占有与压迫。
当然,这种态度不仅在亲子关系中需要,在婚姻和友谊中同样需要,尽管在友谊中它更容易出现。
虽然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希望,但在一个良好的世界里,人群之间的政治关系理应尽皆如此。
虽然人人都渴望温情,但儿童应该被优先考虑,因为他们无助,因为他们弱小无力而被俗世忽略。
在现代社会,只有那些能深刻体会到我一直在谈的对孩子抱持尊重态度的人,才能获得为人父母的全部幸福。
因为他们不必为克制自己的控制欲而烦恼,当孩子获得自由时,他们不会像专制的父母那样为梦想幻灭而畏惧。
哪怕专制的父母能够对子女权威尽施,抱持尊重态度的父母获得的幸福也会比他们更多。
以温情荡涤一切专制倾向,从而带来更美好、更温暖、更能够把日常生活点铁成金的幸福的爱,胜过为在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继续保持优越感而拼搏和战斗的人的任何感情。
无论一个母亲多爱她的儿子,人们都不会期望她去教儿子微积分。
就学习书本知识而言,人们认可掌握了书本知识的人比胸无点墨的母亲对孩子更有帮助。
但是关于孩子教育的其他许多方面,人们却缺乏同样的认识,因为其所需经验尚未被认可。
无疑,有些事情由母亲做更好,但随着孩子长大,最好由别人来做的事越来越多。
这种观念如果能被普遍接受,那么母亲亲力亲为的烦恼会少很多,因为她们在很多事情上并不擅长。
具备任何一种专业技能的女性,即便做了母亲,也应该能够继续发挥她的技能,这对其自身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在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内她可能很难做到,但孩子九个月大后就不该再是母亲职业活动的不可克服的障碍了。
当一个社会要求母亲为孩子做出不合理的牺牲时,除非这个母亲非常高尚,否则她也一定期望从孩子身上获得过度的补偿。
传统上称作自我牺牲的母亲,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孩子都特别自私。
因为为人父母固然重要,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若它成为生活的全部则人必有不满足,不满足的父母很可能在情感上变得贪婪。
因此,母亲不应断绝自己所有的兴趣与追求,这对孩子和母亲自身的利益都很重要。
如果她确有照顾孩子的志向,且有胜任教育孩子职责的广博知识,那她应该大展雄才,进入包括自己孩子在内的儿童组织专业从事教育。
只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怎样以及由谁来抚养孩子,当然是父母说了算,只是被指定者须有资格。
但是,不能用成见来要求每个母亲都亲自去做有些母亲能做好的事。
不少母亲面对孩子会不知所措、力不从心,那就不要犹豫,把孩子交给擅长此事、受过基本培训的女性照顾。
女性并没有照顾孩子的天赋本能,对孩子的过度关心不过是占有欲的幌子。
许多孩子在心理上被母亲无知和过分敏感的管教伤害了。
人们总是认为不能指望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而孩子对父亲的爱与对母亲的爱并无二致。
如果母亲的生活能摆脱不必要的奴役,如果孩子能从早期身心护理的科学知识中受益,将来的母子关系将越发近似于今天的父子关系。
当我避开你的柔情后,
泪开始坠落。
是不敢不想不应该,
再谢谢你的爱……
丁俊贵
202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