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18年,几千家P2P暴雷,互联网金融饱受诟病;共享单车持续2017年不断倒闭的厄运,OfO千万用户还在等待退押金,共享经济惨遭唾弃;滴滴三个月之内两起恶性事件,6年亏损390亿,易到用车苟延残喘,半路杀出的美团打车昙花一现,网约车平台举步维艰。
然而,过去几年被挤兑的传统银行却表现出了抗系统性风险的绝对优势,当大把劳动人民的血汗钱无处可去时,银行提供的安全性变得非常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手机银行用户数持续大幅增加,至2018年2月,月独立设备数突破3亿,7月增长至3.26亿,同比去年增长44%。
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VUCA时代,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而且更迭加速,手机银行用户量大幅攀升,如构建持续创新力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0. 金融科技创新的核心思想转变
关于创新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翘楚是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三部曲”,他在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窘境》里面提出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更是引领时代潮流,至今众多创业者仍然津津乐道。源于硅谷的创新教父更是层出不穷,保罗格雷厄姆、埃里克.莱斯、霍夫曼船长等,他们在创业创新之路上续写传奇,可是创新对于传统金融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创新思想如何变迁,毋庸置疑,当前时代的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全美银行排名Top 10,纽约排名前三位的零售金融机构,知名银行 Capital One,其CEO Richard Fairbank喊出了“我们将需要更像一个科技公司一样思考,而不是银行”的口号。
无论口号如何喊,思想的转变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的产品思维始终是线性的,也就是企业的本我主义。做做调查问卷,问问用户想要什么,转换成业需,软需,开发,测试上线,大把用户就来了的想法已经不工作了。创新的核心思想转变在于:
可预测性:线性思维的核心逻辑是可预测性,当前时代可预测性不复存在,当半年一年产品上线后,新商机已经失去意义,用户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分阶段的开发模式助长了这种线性思维,风险更大。
适应性:当下商业模式变化是一种常态,接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这是适应性的表现,其核心是螺旋思维,它有两个层次:迭代与增量,时间上的迭代和空间上的增量,螺旋式上升发展。
1. 金融科创新的核心逻辑
谈了这么多,拨云见雾,创新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不外乎三个:
- 如何发现机会点?
- 如何快速验证机会点?
- 如何让验证过的机会点快速规模化?
在拥抱螺旋思维模式的前提下,其底层核心逻辑可以总结为:
详细理解一下这里面的螺旋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设计思维从洞察用户出发发现机会点,通过精益创业模式快速验证机会点,最后寻找到一个Pivot(转向)的节点进入敏捷交付,从而将机会点对应的用户和商业价值规模化,跃上新的台阶。
接下来详细分析每个核心逻辑模式的运作方式,深入理解时间上的迭代与空间上的增量来推动创新的方法。
2. 设计思维 - 如何发现机会点
产品创新过程中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消费者不买单的常见理由是——产品不是他们想要的。我们经常举的例子是亚马逊的Firephone,2014年7月发布,这款耗时4年研发的产品,最终只销掉几万台,发布两个月,合约机售价从199美元降到了99美分,最终导致亚马逊损失了1.7亿美元。亚马逊CEO贝索斯也承认这是一款失败的产品!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忽视用户需求:强制用户在亚马逊电商购买物品,将产品功能等同于用户需求;
- 狭隘的商业模式:想要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然而只能在亚马逊官网上购买,无法与苹果、谷歌手机等进行渠道竞争;
- 过于重视技术领先:投入大量资源在技术上,丧失试错机会。
设计思维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方法洞察用户的痛点或挑战,从而转换为平衡了用户、商业和技术的潜在解决方案,通过发散收敛的双钻模型,找到潜在的有价值的机会点。
如上图所示,设计思维在持续的发散<=>收敛过程中,不断地洞察用户需求,定义真正的问题,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交付出用户真正想要的产品。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先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这恰恰是传统线性思维产品研发过程中所缺失的,也就是清晰定义用户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竞争时代了!
设计思维不是一个什么新的神奇武器,它已经存在几十年了。在二十世纪初,设计师夫妇Charles和 Ray Eames在设计他们的Eames椅子前,练习“边做边学”,探索了一系列需求和限制条件,70年后的现在仍然在生产。60年代裁缝Jean Muir以她服装设计的“常识”而闻名,同时也强调她的衣服穿起来舒适轻松。这些设计师是他们时代的创新者,他们的方法可以被视为设计思维的早期例子,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对其用户的生活和未满足的需求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设计心理学界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唐纳德‧A•诺曼,他著作等身,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设计师之一,兼具教授、企业高级主管与顾问、主讲人、书籍和专栏作者等身份,有着工程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背景,将多种学科的知识引入到设计领域。第一本《设计的日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出版于25年前,对整个设计界有深远影响,其设计套装4本,《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与复杂共处》、《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设计心理学4:未来设计》更是值得想学习设计思维的人仔细研读。
在设计思维里的具体实践有(但不限于):
- 现有产品分析
- 竞品分析
- 用户访谈
- 调查问卷设计
- 用户画像
- 体验地图
- 产品愿景
- 商业模式画布
- 创意工作坊
- 原型设计
- 产品交付
通过以上实践,结合发散<=>收敛原则,不断洞察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心理,找到真正的用户问题,多角色协作创意出解决方案,这就是设计思维在发现机会点上发挥的至关重要作用。
3. 精益创业 - 如何快速验证机会点
《精益创业》由埃里克·莱斯(Eric Ries)著,全书描述一些关于创业、创新和产品的理念,提到的三个主要工具:“最小可用品”、“客户反馈”、“快速迭代”。
在发现机会点后,面临市场迅速变化带来的时间上的挑战,同时创业的失败几率非常高,如何快速验证并学习举足轻重。精益创业提出,产品创新有三个核心假设(Hypothesis),也就是我们洞察出的机会点包含:
- 用户假设(User Hypothesis):我们假定有这样一群人,去洞察他们的行为,寻找痛点或者痒点,也就是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比如在给小微企业主提供贷款的场景下,假定的细分人群就是小微企业主,具体来说还可以对小微企业主做用户画像,再进行细分;
- 问题假设(Problem Hypothesis):当通过以上设计思维的部分实践,我们发现这类人群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贷款难,贷款审批时间长,额度不够,提款困难;
- 解决方案假设(Solution Hypothesis):于是我们通过众创提出了一个集成到既有手机银行的解决方案,小微企业主通过在手机上填一些必要材料,30分钟左右获取到一定贷款额度并直接可以提出到银行卡。
以上产品在真正上线给真实用户使用前都是假设,上线后验证这三类假设具体指标,根据真实用户反馈持续改进,其流程就是精益创业提出的核心反馈环:
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基于时间上的快速构建,度量,学习的迭代反馈过程,也就是试验(Experiments)。快速构建的核心是以较低成本验证假设,从验证中洞察用户所需,但并不一定是可以运行的软件。比如纸面原型,中保真,高保真可点击原型都是很好的验证工具,当然最终是可以工作的软件。另外,MVP的选择与划分有很多有效经验可循,不再赘述。
4. 敏捷交付 - 如何快速规模化机会点
当发现以上三类假设都得到有效验证后,接下来重点就是规模化战果了。深挖用户需求,进入保质保量持续交付价值阶段。
ThoughtWorks作为全世界敏捷的领头羊,我们秉承的核心原则是:价值驱动、技术卓越、持续改进,通过一系列核心敏捷实践来满足此原则,参考下图:
当然,以上三个环节对于一款产品的迭代来说还没有结束,上线后基于数据的精益运营起到非常关键的产品演进作用。闭环、螺旋思维非同小可。
综上,当下各家银行都在提科技引领,对规模化创新、创新孵化趋之若鹜,但是如何做到金融科技创新?我们认为其底层逻辑就是如此,而且在几家大型银行已经得到有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