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漫记】东方帝国的中心——长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长安。
作为千年帝都,中国曾经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长安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太多浓墨重彩的笔迹,也大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白月光。今日,就让我们“一朝看尽长安花”,从不同的角度去解析这座雄城的前世今生。
1.印象中的长安
我与长安的缘分,大抵始于小学的时候。
那时的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喜欢读诗、读史。或许是人类的天性,对于捕风捉影的八卦总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总是喜爱阅读一些关于诗人的轶事,诸如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题壁的故事,虽然无从考证,但也别有趣味。之后,便愈发对诗人们的作品感到好奇,便开始拿着半懂不懂的古诗集开始看。当时虽不明其中意味,但光平仄词句就足够使人陶醉。长安月、灞桥柳、曲江水,加上朗朗的诗词声,便构成了我对长安的最初印象。
成人之后,见识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河西风光,也随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泛舟于长江之上;感受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也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但是最令我心动的,仍然是孟郊的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带着些许的年少轻狂,却充满着朝气,仿佛那个唐王朝,永远的留在我的心里。正如河图的歌所唱:“长安城有人歌诗三百,歌尽了悲欢。”那是我的初心,也是我设想的终点。
2.所见的长安
大约七年前,终于踏上了日思夜想的长安。
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由于时间较为久远,具体的细节已经不大清楚了。但是,我仍然记得,每到一处,都有熟悉的地名,熟悉的历史在我耳边回荡。兴庆宫、大明宫、大雁塔、小雁塔等等,每到一处,都有热情的西安人操着一口陕西话兴奋的介绍着,脸上洋溢着自豪与骄傲。这是千年帝都带给他们的底蕴。而那里的建筑,不管是大明宫遗址,还是大唐芙蓉园,亦或是距离较远的乾陵、茂陵,都有一种宏大的气象,包容万物,兼收并蓄。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奠定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到如今,每每忆起,仍不禁思绪澎湃,心向往之。
3.史书和考古资料里的长安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长安便是中国的中心之一,今天在西安的半坡博物馆仍能见到仰韶先民们留下的遗物和遗迹。
在西周,长安更是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只不过,那时不叫长安,而叫丰镐。自周武王定都之后,许多故事便在这里发生,比如烽火戏诸侯等。现在的丰镐遗址仍然有遗存,静静地讲述着周代发生的事情。而关于都城的形制,也在《周礼·考工记》中有所记载。
在汉代,长安城迎来了它的又一巅峰。在社科院刘庆柱、李毓芳先生的《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中,描述了武库、未央宫、桂宫等重要遗迹的发掘过程,为揭示真实的汉长安城提供了重要证据。目前,关于汉长安城的大致形制已经明晰,在西北大学张宏彦先生的《中国考古学十八讲》中详细地介绍了汉长安城的形制:城墙总长约为汉代的62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四面各有三个门,城内总体以宫殿建筑为主,兼有武库、民里、商市等,南郊有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
而到了唐代,长安城也来到了他最为辉煌的时代。得益于完善的城市规划,唐长安城呈现出了完美的城市结构,方正、规整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城市建筑设计史的典范。并且面积达83.1平方公里,仅大明宫就达到了约3平方公里,而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北京故宫面积约为0.7平方公里。大明宫的面积大约是故宫的4倍!由此可见在唐代,长安城的雄伟壮丽。但是,再壮观的城市也敌不过时间和战争。唐末时期,农民起义的一把火将唐长安城付之一炬,只遗留下遗迹,等待着后人发掘。而现今的西安城,则是基于明清时期西安城的轮廓修建的。与唐长安城有部分重叠,但面积大为缩小,这也与城市的地位降低有所联系。
5.小结
世间没有永恒的物质,城市如此,王朝亦如此。但是,我为何如此怀念那个长安?或许是因为,它承载了一段中华民族的峥嵘岁月,并且精神内涵一直遗留在我们血脉之中,不曾逝去。那个万邦来朝,共称盛世的王朝,将骄傲深深地刻进了了中国人的骨子里,直至今天。
最后,用前文提到的《不见长安》中的一段话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个人认为是比较合适的:这重重楼阁浩浩殿堂,都不是我想象;我心中自有画卷一幅,画着它模样。长安城忽然开始下雨,湿了繁华沧桑。慌张人潮里我遗忘了,来时的方向。
让我们下次再见!
6.参考文献
[1]张宏彦著.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2]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半个世纪[J].考古,2006(10):12-21+2.
[3]马得志.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J].考古,1963(11):595-611+4-6+637.
[4]杭德州,雒忠如,田醒农.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J].考古学报,1958(03):79-93+155-156+16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