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份,国家出台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方案中将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了四大板块:核心素养,课程育人,学业质量和学科实践活动。新课标下的课堂也不再是任课老师的一言堂,新课堂要求老师们不仅完成传授知识任务,还要完成育人任务。在刚接触新课标时,对课程育人这个概念也很是困惑,老师们怎么样才能做到课程育人呢?我们传授孩子知识难道不是课程育人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把视线移到时下的热门话题: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包含三方面内容,即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文化一词来源于《周易》中,其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教化则是“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所以严格来说文化一词是个动词:以文化人。如果把一节好课比做是一棵大树,那么树叶就是知识系统,树枝和树干就是逻辑系统,树根却是文化系统。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刚才的问题:如何做到课程育人呢?答:文化育人。
说起文化自信也不得不说最近大火的河南卫视,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前两天的七夕奇妙游,每个节目让人叹为观止的同时无不彰显着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文化人,教师的身份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尊德性而道问学,孔子他老人家也说过自己是“修己以安人”。新时代教师也成为了以文化人的精神导师,这也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不止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文化的温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事业成为“化天性为德性”的伦理事业,俗话说无伦理不教育,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学生要有学生的样子,课堂也要有课堂的样子。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对“完整的生命”负责,要做到手中有书,目中有人,直面生命的同时要引领生命,建设生命。
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仅只局限于学科知识素养,它还应该包含有文化素养、课程素养、学习素养、研究素养、教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等。文化素养是教师品质与气质的根本底色,多读“文史哲”类书籍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学习素养指的是教师要有学习的欲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也是教师最应该享受的素养,因为修己方能安人。而最好的学习是应用,孔夫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暑假在智慧学院跟随省名班主任也学了许多班级管理的方法,期待在新学期的班级管理中可以用起来。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研究素养,老师们要有研究精神。具体怎么研究呢?最简单的研究就是基于事实的研究。作为老师、班主任,我们要沉下心去,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多素材值得我们研究,比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如何应对学生早恋等等,我们要养成微记录的习惯,碰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记下来,为我们以后的反思和实践提供素材,做一位有思想的实践者。
教师要在课堂中少说一些句号,坚决清除感叹号,尽可能的多说问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问题导向的教学,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