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难度 4/10
推荐指数 6/10
阅读时间 7h
史蒂芬.茨威格,奥地利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传记作家,写过《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被誉为“传记文学之王”,与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齐名。
我以为错了,这本书近几年才火,或者说被我知道炒的很热,我以为是近代某位作家写的,没想到,这本书记录的是茨威格生活的那个年代往前五百年中十四个改变人类点关键时刻(茨威格194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自杀身亡)。
历史的大车轮滚滚向前,在某个关键瞬间出现了某个关键人物,当下采取的关键决定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合上书,在书中描述的十四个闪耀时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篇章是:
第一个瞬间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利,终结了法国对欧洲的统治,也给欧洲带来了长久的和平,这一切的决定性原因竟然是6月18日,拿破仑当时启用的统帅格鲁希,固守拿破仑的命令,去追击清扫落败的普鲁士军团,即使听到了滑铁卢战役的打响,即使知晓援军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当初的命令没有说增援的事,变固执刻板,不知变通。
拿破仑的帝国,20年的英雄岁月丰功伟绩,全部归于灰烬。
这个事件我的感触,对于用人要有针对性,要了解每一个人的本性,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当然对于拿破仑,可能后期已经没有大将可用,不得已而用之。但如果知道格鲁希的秉性,在交代任务时候能够多叮咛几句,结局可能又不太一样……
第二个瞬间 1858年塞勒斯·W·菲尔德的极大力挺将大西洋下电缆成功铺设,将美洲与欧洲两大洲链接了起来。这个壮举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习以为常的东西,在当初那个年代,出现之初都是令人难以想象和兴奋的。
上帝为了阻止聪明的人类攀登上天堂,推倒了巴比伦塔,给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阻止相互间互通消息。不同大洲,海洋相隔,更是难以打破这种信息的沟通屏障。电视的普及,电报的发明,电话的出现,再也不用一个消息,等几周,才从大洋一侧到另一侧。
对于铺设海底电缆,菲尔德不是一位工程师甚至不是专家,对电一窍不通,他只是一位富有的牧师的儿子。但当这项事务找到他时,他的血脉在喷张,热情在流动,他找到了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使命。坚定的意志,排除万难的精神,帮助他来回跨越大洋达33次,即使两次的失利,即使倾家荡产,即使不像前两次那么多的关注和欢呼,他还是依然的为第三次海底电缆铺设果敢前行。
我不知道,在看这一部分时我是什么感觉,也很难想象,这种事情如果落在我身上,别说三次,就算一次也可能轻易的将我打倒。但菲尔德,绝不可能的一个人,做出了匪夷所思的决策,并坚定的去实施。不知道上帝到底有没有,但在第三次,举世创举,就平静的完成了。菲尔德也完成了自己一直为之奋斗的使命!
第三个瞬间 1917年4月列宁坐着全封闭的列车,穿越敌战德国全境,逃亡14年,再次回到俄国彼得格勒,随后站在装甲车上,发表演讲,开始引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这列列车冒着难以想象的风险,可以无数次的被敌人拦下从而断送列宁,但最终摧毁了一个帝国,改写了一个世界的持续。
在国外流亡的日子里,列宁是怎样渡过那每一天的,他一直用确定性去对抗不确定性,每天早上9点,一个小个子的男人,准时出现在苏黎世图书馆,下午直到闭馆才回到他基本隐居寄居的鞋匠家里,基本没有社交,尽量避免他人注意,但却从来不失对世界那一面的关注。
当时机来临时,得知俄国爆发革命,流亡者可以回家时,列宁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
这些种种让我想到我以前非常尊敬的一位教授,一位老人,在爆发文化革命时,他没有斡旋太多,拿起了补虫杆进入了秦林深处,进行标本收集。这个举动看起来像是逃避现实,但却是当时能够做出的最好决定。当革命结束,教授已经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珍贵的标本,为整个生物学奠定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能屈能伸乃大丈夫也!
书中的历史时刻还有很多,看这本书,也再一次暴露我的学识浅薄,里面很多的人物,我都是一知半解,比如有三个篇章都是跟古典音乐相关的,《弥赛亚》《马赛曲》等,我甚至不知道法国国歌是马赛曲。
好吧,很浅薄!
下一步行动:
想好好去看看历史,世界史,中国史,更好的认知,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