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俄罗斯世界杯(25)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这首诗放在篇头,自然是对八强赛中四支回家队伍的赞许和期望。当然俄罗斯不存在回家的问题,这里就是他的家乡,就是这个战斗民族得以成长的地方。
“战斗民族”,能冠于这个称号的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俄罗斯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称号不完全是褒义。但就足球而言若还有人会有异议,看看俄罗斯对克罗地亚这场四分之一的比赛,足以会使你信服。
一支并不被看好的队伍,一支国际足联排到将近第70名的队伍,仅凭着东道主才进入了决赛圈的队伍,很多专家,很多资深评球人士开赛以前的评论中并没有给予更多关注的球队,居然这样的一路杀来,就差一脚竟然要进入本届世界杯的四强,不能不为人所惊叹,所称羡,所点赞。
客观地讲,整体实力是不敌克罗地亚的,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对手压着打。但还能撑到加时赛,还能奇迹般地再次扳平,实属不易。若不是体力问题过早地换下久巴和切里舍夫,胜负还真难说。
对于瑞典人来说,更不存在负这一场球就输到哪里去的事,就是贺炜和杨晨所讲。回头看看自己击败的队伍,回头看看自己闯入决赛圈,闯入八强赛的过程,给个无冕之王也不为过。预选赛小组赛击败荷兰怎么看?预选赛附加赛击败意大利怎么看?决赛圈小组赛用自己的铜墙铁壁硬是挤掉卫冕冠军德国队怎么看?淘汰赛用硬碰硬的实力干掉了23场不胜的瑞士队又怎么看?北欧海盗,北境雄狮,足以自豪,足以称霸。
有点可惜的是在对英格兰的这场比赛中,瑞典人并没有坚持扬长避短,自己的长项是铜墙铁壁,长项是摆大巴。放弃了自己的长项,却和英格兰打开了对攻,正是对手英格兰求之不得的。战术上的错误选择导致个人技术的发挥都受到制约。禁区的高空居然能让英格兰人首先发难,第一个角球就失球足以证明这一点。
而英格兰队则用积极的拼抢和奔跑来弥补自己身高的相对缺陷。可瑞典人却没有足够的办法予以制止,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头飘逸的长发,犀利的眼神,凌厉的过人,腼腆的笑容,这就是一位有着世界第一中场之称的克罗地亚人莫德里奇。“魔笛”一个多么美好的称呼,每每魔笛吹动,克罗地亚狂想曲就开始奏响。如果用心看球的话,莫德里奇的存在是这支格子军团能向前走每一步的关键。广阔的视野,过硬的传接球技术,巧妙多姿的过人,坚毅不屈的战斗意志,这一切都使他成为带领和鼓励这支队伍的中枢和灵魂。
说起斯拉夫人,实际上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俄罗斯人也属于斯拉夫人,昨晚最后那场四分之一也可以说是斯拉夫杯赛。在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上有一群人,他们曾经因为一个人的存在,因为一种主义的实现而诞生了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共和国。仅就足球而言,前苏联就基本上是现在的俄罗斯,前南斯拉夫也就以现在的克罗地亚为主要部分组成。“铁托死而地分”,东欧剧变也激荡了巴尔干半岛。于是,战火纷飞,于是从新组合,于是有的国家迅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比如克罗地亚。有的国家至今还风雨飘摇,比如那个还未完全被全世界承认的科索沃。说起南斯拉夫,终会使人唏嘘不止。人啊,如何能扛得住命运,生在瓦尔特的年代,你就得去保卫萨拉热窝,生在莫德里奇的年代,你就可以去争取克罗地亚足球新的辉煌。
当然这和足球无关,但也不能说和足球完全无关。克罗地亚胜球后,那位50岁的女总统来到更衣室和每一位球员拥抱,那段视频是那么动人,那么真切,那么温馨。没有预演,没有结队鼓掌,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什么指示讲话,只有真实,只有生活。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中国人不真实的地方太多了,当然包括足球。
简单总结一下四强吧,克罗地亚胜在有强大的中场,比利时胜在有坚定的执行力,法国队胜在大胆使用年轻人,英格兰则胜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地说,进入四强就没有弱旅了,至于往前走的胜负,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不是说冠军不重要,而是说冠军只能有一个。我的看法,法国对比利时是场硬仗。比利时是法国的北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是世界上很多机构所在地,两国之间的交流太多,两队之间的了解也甚多,没有地域差别,没有人种差别,没有文化差异,地盘小的比利时人对自己身边的老大哥一点都不会客气的。马丁内斯对德尚,一场恶战在即,让你我拭目以待。
而另一场英格兰对克罗地亚,一个在东欧,一个在隔海相望的西欧。还是我那个老观点,克罗地亚凑齐这么一帮人不容易,现在应该是他们最好的年华和最好的机会,这次不拼更待何时。而作为现代足球发源地的英格兰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品到世界杯冠军回老家的滋味了,既然已经嗅到,那就一定要扑上去,抓住它!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用辛弃疾的这首《破阵子》作为这篇小文的结束语吧,希望接下来的足球大战更精彩!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