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财,每逢年节,最常见的祝福语就是“恭喜发财”;中国人又怕财,提到赚钱,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大多数父母拼命把孩子送进名牌大学,却只希望他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养家糊口。也就是说,我们怀揣着“我要赚钱”的目的,学的竟然是怎么“给别人打工”的技能。做一个轻松赚钱的商人,只是每个早晨起床前掠过的一丝浅梦。
肯定是哪里搞错了,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在这一点上,一位没上过大学,失业在家带娃的美国妈妈——克丽丝特尔·潘恩——写了一本书《会赚钱的妈妈》,书中记录了她和多位妈妈的创业经历和反思,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塑人生的思路。
《会赚钱的妈妈》的主要内容是,从实现“财务自由”的大愿景出发,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创业点”,继而规划“一个成功的商业构想”,然后“付诸行动”,增加“被动收入”,“保持事业增长”,“克服创业障碍”,实现“回馈社会”的终极目标。
书中内容极其精彩,每一部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大书特书。但是,我认为思考“一个成功的商业构想”和如何“克服创业障碍”,这两点写得最为精彩,也正是我们最欠缺的品质。
一、成功的商业构想
作者克丽丝特尔·潘恩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构想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稳定的收入(一个不能产生利润的商业构想没有意义)
2、让人满足而不是疲惫不堪(一个成功的商业构想必须能带来满足感)
3、让人扬长避短(一个成功的商业构想必须以你的强项为中心)
通过写作,我认识了一个妹子,天生勤奋,金融、销售、会计全干过,结果现在的月工资是4K2。你说她笨吗?要知道,她的勤奋程度让让大多数人汗颜。
可是拿这三条法则一衡量就发现了症结所在。首先,她没意识到工作的目的是赚钱,4K2的工资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每一次聚餐,她都在埋怨现在的工作,结果换了另一个工作还是如此;最后,这个妹子其实有绘画的底子,朋友圈经常晒个水彩、彩铅什么的,大家都认可画的不错,可惜她自己权当是个消遣。
三条原则,这个妹子一条也没有抓住。其实,从我们的祖先第一次交换食物,商业就开始了。我们的生活模式就一种商业模式,每个人用时间、精力、体力创造商品,换来金钱,然后购买别人用时间、精力、体力创造的商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都是“商人”。
所以,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拿这三条法则来检验,一、这件事对我是不是有益的;二、我是不是心甘情愿的;三、这件事到底适不适合我。想明白了这三点再出发,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二、克服创业障碍
作者克丽丝特尔·潘恩还认为,阻止我们尝试新鲜或不同事物的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即使这些尝试也许能改变生活。
人都会遭遇失败。有时很小,有时很大,大到想要彻底关停公司,放弃构思。某种程度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变成:“失败之后呢?”
在一次演讲中,俞敏洪谈到他和马云创业经历的异同。大家都知道,俞敏洪和马云在创业初期都开了一家英语辅导班。第一次招生,俞敏洪招到12个人,马云招到40个人;第二次招生,马云还是只招到40个人,可这一次俞敏洪招到500个人。然后,俞敏洪创业成功了,新东方诞生了,马云创业失败了,创建了阿里,然后阿里的市值是新东方的5倍。所以,俞敏洪当场后悔一下子就把新东方做成了。
事情的真假不必去考证,俞敏洪也不是在酸马云的成功,事实上新东方也历经了好几次挫折才做成。其实俞敏洪要说的是这样一层意思:创业的方向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不要因为恐惧失败就畏缩不前。
我之所以认为以上这两点最重要,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无商不奸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从骨子里就认为赚钱和失败是可耻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蹉跎掉大学的时光,然后找一份不满意的工作,盼望着升职加薪。而这时候,某些不要脸的领导又开始和你谈无私奉献和公司业绩有困难。
然后,人们慢慢地困顿于这样的循环之中:
我想赚钱,
赚钱可耻,
努力无果,
赚钱失败,
失败可耻,
大写的穷。
可是我还是想赚钱,
可是赚钱可耻,
……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写到,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会赚钱的妈妈》适合那些不甘心挨生活锤打的人们。它不仅传授了成功者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个理念:想要更好的生活不可耻,暂时的失败也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被恐惧蒙蔽了双眼,然后裹足不前,躲在角落里稳定的穷着。
很多人也很喜欢钱,但是一辈子都不敢坦坦荡荡的喊出以下的话。我就是要做一个商人,我就是要不断战胜失败,我就是要提供好的商品,我就是要从别人那里赚到钱。
希望你从明天起,做一个快乐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