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入北语的各种兴奋和新鲜中,在和我的第一个对外汉语班级的学生们课堂内外的各种相处中,不知不觉,2007年的新年就要到了,自己在北语的第一个学期,半年的时光,就这样要“悄悄”地过去了。
06年12月的时候,我们接到了来自校团委、研究生部和研究生会的联合通知,几个部门要联合举办“2007年北语研究生新年晚会”,让研究生同学积极报名。
研二的学长都忙着在外边代课,研三的学长被论文和工作弄得焦头烂额,历来,研一的同学就是报名演出的主力。
我毫不犹豫地发短信就报名了。
像我这种唱歌要命、舞蹈不会的人,自然不能上去弄这些东西。拉着同宿舍的舍友、文艺青年李磊同学,我们俩打算来一段相声。
在那之前,我其实从来都没有相声表演的经历,只是爱听相声而已,而入学之后,李磊的电脑上经常播放的当时正火得一塌糊涂的郭德纲的段子,让自己跃跃欲试。
商量来商量去,我们俩自己自编自演了个相声《郁闷》,打算在晚会上亮一把。
为什么是这么个题材呢?因为06年的流行语,就是“郁闷”。
“最近咋样啊?”
“期末论文不知道写啥呢,郁闷!”
弄完了稿子,合练了几遍,我俩顺利通过了研会文艺部的初选,就等着参加月底的正式演出了。
这时出了个小插曲,李磊所在的北语对外汉语研究生中心,也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晚会,有关人士听说了我俩准备了相声,就邀请我俩去参演。
去就去吧,我当时想,正好可以先练练手,就当是为新年晚会的正式演出做预演。
去了,演了,结果是乘兴而去,郁闷而归。
那晚的经历实在是悲惨,因为这场“晚会”不是“我们演,你们看”,而是“我们演,你们吃”。
偌大的北语会议中心,济济一堂的餐桌之前,搭了一个简单的舞台,大家聚餐,演员出演。
那晚上台“演出”的时候,我一边说着相声,一边观看“观众”的反应。
而事实证明,“美食”的魅力永远大过一切。
除了我亲爱的导师和几个平时的好友穿过几个餐桌,投来鼓励的目光之外,我们俩透过麦克风发出的声音都不足以压过现场的杯盏交替的喧哗声。
大家都在忙着吃,大家都在盯着菜,大家都在相互敬着酒,根本就没人在乎甚至注意台上俩人在叨咕什么。
找了个机会,我把麦克风拿掉,凑在李磊耳朵前面跟他说:“直接跳到最后一部分,赶紧说完下台!”
然后我俩就说完下了台,带着满腹的郁闷回到了宿舍。
这个小插曲差点葬送了我们后续的演出,因为我第一的反应肯定是:“我们的相声这么没意思吗?”
还好,经过冷静的分析和判断,经过缜密的探讨,我俩一致认为:不是我们的错,都是聚餐惹的祸!
我也坚定地相信:我们的相声是有内容有意思的,只是汉研中心的这个舞台实在不是说相声的地儿而已。
我要逆袭!
大概一周之后,迎来了“逆袭”的那天。
2006年12月28号,北语研究生2007年新年晚会,“长篇相声”《郁闷》正式登场。
演出很成功,现场很热烈,影响很深远。
有视频有真相。
现在回头再看这段相声,其实更像是两个人的“脱口秀”,相声作品本身没有任何专业性、我们俩人的表演也没有任何专业性可言。这个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是因为现场的观众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而我们的相声说的就是“身边的事”。
考研的奇葩经历、北语食堂的吐槽、上课的各种囧事、论文写作的各种拖延…..这些研究生生活中的各种“郁闷元素”,都体现在了相声中,所以笑声之余,大家最大的感觉是“亲切”。
最重要的是,这次的演出经历,伴随着北语的青春岁月,鼓舞和激励了自己:喜欢的,就去做。
两年之后,2008年四月,我又一次站在了舞台上。只是,这一次的舞台,变成了CCTV的舞台,而我身边的搭档,变成了博宁宋,来自法国的一个超级帅哥。
我跟宁宋是怎么认识、又是怎么一起跑上央视的舞台,此处省略一千字,简单说,就是一个汉语说得像中国人一样好的法国帅哥,被一个中国朋友忽悠,一起为喜欢的事情疯了一把。
遗憾的是,虽然闯入了复赛,但是我们没能闯入60进30的决赛,所以也没有了在电视上“露脸”的机会,但我和宁宋却成了好友,这是最重要的。
记得当时在比赛现场录节目,我遇到了相声界的“洋教头”、带着自己的外国学生前来比赛的丁涌泉老师。我们比赛那一场的那一天,他一直在台下坐着。比赛结束后,我自己感觉很不满意,我走到丁老师的跟前,向他请教:“丁老师,为什么我们的相声效(笑)果不好呢?”
“你们的题材很好,但一是受众太小,二是你们的舞台经验一看就不足,比如….”丁老师给了很多建议。
这次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却一直“贼心不死”。2012年、2014年的CCTV相声大赛,我都报名参了赛,甚至12年的时候找不到合作伙伴,我还是坚持着投了一个单口相声的稿子。
但是,这两次,连复赛的通知我都没有接到。
可是,这又有什么呢?
谁都不知道,成功失败,忧喜好坏,明天等待你的是什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