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间词话》一书,先感受王国维提出的境界一说。
境界是词最核心的灵魂。有了境界,自然能成就高格,写出流传千古的名句。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就在于它们具有境界。
词的境界可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是理想派和现实派得以区分的由来。
所谓“造境”,就是用虚构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原型,它是想象出来的。
而“写境”就是用写实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它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境界的构造,也必然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因此,理想家同样也是写实家。
诗词中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些都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这些就属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强调了诗人的主体意识。
诗人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争这种意识,投射到了被观察的事物中去,这样使原本客观的事物,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有我之境”就是作者的感情色彩,在诗词中很鲜明的流露出来。以抒发情感为主,情语较多,即使是对景的描写也荣幸的作者的喜怒哀乐。
“无我之境”就弱化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诗人尽可能客观地描写事物。
作者的感情被完美的融在诗词的景物之中。诗词多是景语,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只是感情表现得很隐晦而已。
无我之境,人只能在安静时才能达到。
有我之境,是诗人被外物感动而归于平静时才能写出。
因此,前一种境界优美,后一种境界宏伟壮观。
“境”不单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因此,能够写出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感情,才能称为有境界。
境界是人的客观和主观世界,和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神韵”一说更容易让人理解。
“红杏枝头春意闹”,因一个“闹”字,景物也就有了感情。寒冬过后,红杏争相开放,表达对春天的欣喜之情。但这种闹,并无喧闹的实际情形,只是词人感觉中的动态。
“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使景象流动起来。月照花枝本是十分静谧、清灵的场景,一个“弄”字,突出了风的存在,带出了动的境界来。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能以此来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境界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呢?
大境界当指那些意象宏大,情感豪放之境。
而小境界指意象精致,感情细腻之境。
一雄浑、阔大,一精巧、隽永。但都同属于美学的范畴,两者不能用优劣来区分。
不论是严羽所说的“兴趣”,还是王士禛所说的“神韵”,抑或王国维所说的“境界”,都旨在将人们在诗词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不同之处是,“兴趣”“神韵”更加偏向于主观的感受,给人一种朦胧之感,难以捉摸。
而“境界”,却从诗词的意象和情感上说起,较为真切、清楚,更容易让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