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记忆的含义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也即人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练习过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记忆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积累与保存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这三个基本环节。“记”主要表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主要表现在再认和回忆上。
(二)记忆环节
•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识记:指个体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指个体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和存储过程,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回忆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是人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个体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个体能把它们加以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称为遗忘。再认和回忆既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
二、记忆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记忆分为不同种类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1.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亦称为自动记忆,它与外显记忆相对,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
2.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指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
(二)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方式的不同,记忆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它与程序性记忆相对。
•陈述性记忆具有明显的可以用语言描述和传授的特征,即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原因等。
•陈述性记忆涉及“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知识。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它与陈述性记忆相对。
程序性记忆涉及的是“如何做”(how to do)的知识,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练习才能获得,且很难用语言加以描述和言传。
•程序性记忆通常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当开始知识学习时,将按一定程序学习,最初比较困难,但经过反复地按程序进行,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三)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
1.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人对词语及其语义永久性知识的记忆和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亦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语义记忆中的信息组织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所存储的信息不受个体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等空间限制,也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比较稳定而且比较容易提取,并不需要作明显的意志努力。
2.情景记忆
•情节记忆是指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如,想起在某处参加过的活动或曾经去过的某个地方。是个人亲身经历的各种事情的记忆,具有自传体性质。
•情节记忆由于受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有时不够稳定,难以储存且不易提取,尤其是推理能力较少使用。
(四)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在人脑中保持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外部特征,具有比较鲜明的直观性。
2.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
3.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即语词逻辑记忆,又称意义记忆,指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4.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又称运动记忆,指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五)元记忆
•元记忆(metamemory)是元认知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的记忆。
•元记忆中包括了人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包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编码、存储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
•元记忆是复杂的动态认知系统,它由三各主要成分构成:元记忆知识、元记忆监测和元记忆控制。
第二节 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一、识记
•识记是个体通过识别与记住事物以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一定选择性,并与学习紧密联系。
(一)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又称为不随意识记,它与随意识记相对,是指事先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使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又称为随意识记,它与不随意识记相对,是指事先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有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2.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其意义是否为识记者所理解,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对无意义的或缺乏了解的材料,依据其表面特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的记忆。
(2)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识记时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和数量等会影响识记的效果。
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是识记的必要条件。
4.学习态度
5.识记方法
识记方法包括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6.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二、保持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是储存和巩固已经识记而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一)保持的特征
•保持是人对事物识记后形成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储存与巩固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 C. Bartlett, 1932)采用图画复绘的方法,证实了人脑中记忆内容的变化。
在保持阶段记忆内容的质的变化,是个体脑中存储的新旧信息相互整合的结果。过去的知识经验、心理定势、需要、动机等,都会对新信息作出某种推测和判断,甚至是重构,这样就带来了记忆内容中质的变化。
•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保持内容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内容会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产生遗忘现象,这是最明显的记忆现象。另一种是记忆恢复(reminiscence)现象
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延迟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即延缓回忆比即时回忆效果要好的现象。
(二)保持量的测量
1.回忆法
•又称为再现法,是指原来识记的材料不在眼前时,要求被试将识记过的材料加以默写或复述,即再现出来的方法。
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量 / 原来识记的项目量 × 100%
2.再认法
指把识记过的材料(旧材料)与未识记过的材料(新材料)混合在一起,以随机方式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对识记过和未识记过的材料进行区分,对前者作肯定判断,对后者作否定判断,将认对旧材料的百分比减去认错新材料的百分比,此为再认的保持量。再认法的计算公式为:
•保持量=(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 呈现材料的总数 × 100%
3.节省法
又称为再学法,是指当被试不能把原来已经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被试对识记过的材料进行重新学习和记忆,直至达到初次学习时能背诵程度的标准,再以重学比初学时节省的时间或次数的绝对节省值作为保持量的指标。
节省法的计算公式为:
节省的百分数=(初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重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 初学所用的次数或时间 × 100%
4.重建法
又称重构法,指要求被试把刚刚呈现过的刺激按原次序排列。
•重建法主要有两种具体记分方法作为保持量的指标:
简单记录被试在重建时达到成功标准需要的时间或尝试的次数;
以及记录被试重建的各种刺激项目位置发生错误的数目。
三、再认
(一)再认的特征
1.可以视为知觉分析和记忆检索连续加工的过程,它包含着知觉、回忆、联想、比较和验证等一系列认知活动。
2.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3.错误再认表现为不能再认或再认错
(二)再认的种类
•根据再认时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再认可以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根据再认的程度和范围,可以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完全再认是指对当前事物全面确定的再认,包括对事物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的识别和确认。不完全再认是指对当前呈现的事物仅有熟悉之感,而不能达到对原有事物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的再认。
四、回忆
(一)回忆的特征
•回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积极重现,而不是被动、消极的,它包括对记忆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和重组过程。
(二)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时有无目的与意志努力,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又称为随意回忆,指有预定回忆目的或意图,在意志努力的参与下,根据有关线索,有意识地检索和再现过去经验的信息。
无意回忆又称为不随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搜寻线索,过去的映象按照联想原则自然而然地再现出来,因而其回忆的内容往往不连贯、不系统。
•根据回忆时是否借助与中介,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三)回忆的策略
1.联想策略
回忆往往是以联想的形式出现。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
2.情境策略
在回忆时,呈现和充分利用与回忆内容有关的情境线索,将有助于记忆的恢复。
3.双重提取策略
语义提取和表象提取。
4.迟滞策略
在回忆不起相关内容时,采取暂时停止回忆并转移注意的方法,迟滞一段时间等抑制解除后再进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