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这本书读完有段时间了,因为自己是奇葩说的忠实观众,所以自然这本书很吸引我。这是一本教我们怎么说话的数,是的没错,很多人虽然每天都在说话,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得体的说话,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不会好好说话”,这本书就是叫我们怎么得体的说话。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一群那么会说“节目话”的人,会通过什么方式教我们说话?他们在节目里都是妙语连珠,口吐莲花。但是生活并不是舞台,生活中要怎么说话?我很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些什么。
读过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着重讲说话的情境,将说话的书蛮多,也有很多讲师有这方面的课程,但是更多的都是讲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如何提问,如何结构化的表达等等。但是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的讲这些,而是着重讲说话的情境,也就是这本书的主旨:五维话术。在我看来,说话这种非常具体的事,不仅要有方法,更要有匹配方法的情境。这本书对每一个情景的差别,尤其是从说话者权利的角度分析,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不同说话情境的差异,以及在真实的对话场景中,不同维度的话术要如何切换。
PS:读书笔记写了不少,这是第一次尝试使用RIA的呈现方式。
R
I
沟通,这是个人与人之间千年不变的主题,这个词可以拆解成为两个字,沟和通,沟,我理解就是这本书原话中的“变得”,是个动词,而通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结果。就是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我们日常学的很多沟通课,基本上都是主要在讲“沟”,就是技巧。却很少讲“通”,也就是目标和结果。
把内心的认知摆在同一个平面,这是我认为沟通的要义,也就是平等。双方处在同一平面上,才能看到对方的角度,理解沟通的事情和人。而这,是倾听、提问、表达等沟通技巧的前提。如果沟通一开始,双方的权利就在一种不平等的状态,那么所谓的技巧就很难实现。而权力的平等,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一种关系建立和维持的能力。
过去很多年,沟通都讲究对事不对人,但是本质上,沟通就是跟人沟通,是人就很难像机器的一样没有情绪和对关系的判断,所以先把认知摆在同一个平面另一个理解可以时是先把情绪摆在一个平面上,不让情绪的差异甚至对立让沟通变得没有效果。
A1
我在过去的5年,都一直有一个角色:面试官。我一开始就对这个角色非常喜欢,如今也是。但是刚开始的喜欢,其实我更多的是喜欢这个角色的“权力”,那种掌握“生杀大权”的感觉(其实并没有),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多久就开始面试自己的师弟,甚至是因为读研晚自己毕业的同学,会有种莫名的权力在握的感觉,会让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变得不会好好说话。所以刚开始这个角色的两年,我面试的时候说话显得有一点咄咄逼人,虽然这期间把追问这一面是技巧练得很纯熟,但是却也容易谈不妥很多事。
后面两年,我慢慢的找到了招聘工作的真谛,也更成熟了,学会了给予候选人足够的尊重,我会尽量打造一个容易让人放松的环境以及舒适的沟通氛围。我发现这招比追问有用得多,因为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境下,不用追了,而是候选人自己就会说,很畅快的说,而且也获得了不少候选人的认可。
后面虽然没有通透的明白,沟通要站在一个平面上,但是只是一些行为上有了改变,一旦有自己不能左右或者控制的沟通,自己还是会显得不知所措。
A2
沟通要让认知处在一个平面,我认为这句话可以用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还是应用在同事间的沟通和协调,在现在的工作中,会有很多内部资源协调的事情,这期间的沟通就特别容易引起争议,虽然过往也会尽量照顾到对方,但是却只是凭借行为习惯来主导沟通过程,现在清楚了一点就是要提前分析我们的认知是否处在一个平面上,不仅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的情绪,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绪和立场,这个过程不仅是通过一次沟通完成了,而是日常的多次沟通。当双方把在一些事情上的认知可以保持水平(不一定是一致),就创造了有效沟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