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016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制造业。对于本科学制造,研究生读管理,毕业后进入一家对口的外资制造企业,用3年时间做到运营经理的我而言,这4年是那么踏实又稳健。除了获取到大量的专业知识,还有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外,从项目到业务,从执行到管理的涉猎,完全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并提前3年实现了30万年薪的目标。
职场过来人常说,5年是职场发展的重要节点。如果说头两年处于适应职场转变和摸索阶段,利用接下来的2-3年时间沉淀和发展,那么5年内有机会晋升至管理层;如果运气不错,第一份职业就能够快速适应并投入,再加上级的指导和提拔,不用5年,3年足矣。而我就属于幸运的后者。
可是,恰恰是快速稳健的发展,让内心不安分的我焦虑又疑惑。这一切似乎来得过于顺利了。
我需要跳出这个轨迹,来看看这一路的成长。与同行业的同龄人相比,能算上小有所成,似乎已经是这个行业里相对较快的成长速度了;可横向跨行业对比一下之后,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被甩掉了好几条街。
高中同学小新,硕士毕业后进入腾讯,正逢微信推向国际市场,她每日奔赴于各大国际产品推广会场,惊人的成长速度,2年时间从小运营成长为市场经理,拿着50万年薪,聚会聊天时操着一口时髦的互联网术语,谈论互联网圈内的八卦浮沉,2016年在智能硬件领域创业了。
大学同学小林,硕士毕业后进入瑞银基金,从事基金研究员工作,4年如一日地做公司调研、写投资报告;现与业内朋友合作创立私募基金,做实业天使轮投资。
2016年春节,我全面地复盘这3年多的工作和生活,才终于理解并领悟,小到身边的环境,大到从事的行业,对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有着怎样无形的影响。也许有人会说,自己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超强的执行力和控制力;可我想说,永远不要高估了对自己的判断,决定我们成长和发展速度的,还是身边那一群人,和你所处的环境。环境决定了你的视野和见识,进而决定你的认知,而认知才是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源动力。
认识到过往的局限,终于在2016年春天,我做出了转行的决定。这一次,听从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躁动着的声音,选择离创新和科技最近,变化和挑战最多的互联网行业。经过大半年从0到1了解互联网发展史,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了解互联网的职能分工,相关技能的研习,以及最重要的,从用户思维到产品和运营思维的训练后,结合自身线下实业的优势,选择了2016-2017的互联网风口领域,在年底获得2家公司的offer。
过程的艰辛、内心的煎熬,经历过的人自会懂吧。设想用人公司从HR到业务负责人,没有任何理由要冒着风险,接受一个传统制造业出身,无任何互联网经验的空降管理者。除非,除非这是一家真的开放和包容,敢于用人的公司;这家公司的HR和业务负责人对传统企业不会有另类偏见;最后,我需要在简短的面试中表现出足够与众不同的优秀,并取得对方的信任。事实上,最难的环节在于获得面试机会。为此,我的简历改了不下30次,为了让对方企业能用互联网的认知,读懂我过去的实业经历......
就这样,2017年成为我互联网职业生涯的元年。
(2017互联网带给我的成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