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的大忌是拿到需求之后就开始画图, 如果没有思考清楚,那么后期自己填坑和返工的时间远远超出前期思考时间,所以我们在拿到一个需求的时候,需要仔细地思考一些东西,整理顺畅之后再开始画原型图,这时候你会发现画原型图无比顺畅。
那么除了需求本身的目的、流程等等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掌握需求的核心几个点,至少我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几个点:
一、行业背景
在行业背景上面,我们不需要去做到有多细致,不需要去了解到这个行业具体的一些规范和其中的一些门道,毕竟隔行如隔山,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举个例子:
比如说电商行业,普通商品类电商和生鲜电商之间的特殊性,生鲜电商因为行业特性可能会涉及到批量改价,因为蔬菜水果很多是时令的,会根据时间不同而产生价格的差异,对于SKU多的情况下,如果靠人工对每个商品进行单独调价这个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再比如要做到更细化的程度,还会有:生鲜中包含猪肉,那么我们需不需要对清真、回族这一块做相应的隐藏?那这个又关联到一些额外的功能点,这个也属于生鲜行业的行业特殊性。
我们深入了解行业特殊性的目的有两个:
1.避免设计遗漏和串联流程。了解到这个点以后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记住这个点并且设计好关联性和影响;
2.作为亮点或提升效率。根据特殊性功能的业务,如果是作为前端直面用户,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优化和设计亮点,让产品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如果是涉及到后端操作系统,我们也可以进行优化,体验流程,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二、用户角色
用户角色这个点很重要,基本上是贯穿整个设计流程,不管是在思考、画流程、还是整理业务,都需要考虑到用户角色。
首先作为一个产品来讲,最起码是具备两个角色,1.用户端;2.后台管理端。那么剩下的具体有哪些角色和哪些端口就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功能来确定了。
例如:滴滴打车
这个软件目前大家知道的肯定是有普通用户和司机这两个角色,相对应有两个产品端,再加上一个平台管理后台,剩下根据业务我能想到的可能还会有片区(城市)管理方的角色、也可能还会有外包车辆管理的这么一个角色,当然可能还不止,那么这些角色就对应也会有后台管理的端。
我们确定好整个需求涉及到的角色以后,就可以在设计功能的时候思考这个功能是否关联角色,关联哪些角色,可以做到哪些延伸等等。
我们还是拿商城举例,可能有很多商城具备代理商这么个角色,那么需要一个后台就不用强调了,剩下的就是功能点了,比方说流程进入到用户完成付款的阶段,在这个时候,除了正常的资金流向平台,订单状态变更以外,根据每个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可能会涉及到:
1.代理商提点(涉及到后台设置)
2.资金分配(怎么分配?资金先到平台做沉淀后再给代理商结算?还是说直接分配?提点比例算商品金额还是订单金额?邮费提不提?)
3.数据统计(后台数据统计分流,平台统计什么,代理商需要统计什么)
4.······等等
以上就是为什么要在产品设计开始之前需要明确具体用户角色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设计细节和整体性,如果角色不够明确,那么在刚刚的例子当中资金分配上面就会出现问题,而作为一个商业产品来讲交易上出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三、人群分类
我给人群分类的定义就是“最基础的人群画像”。其实用户画像这个点属于产品行业里面老生常淡的问题了,很多都说到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需要做人群画像,然后才能找准定位等等,这样说是没错,能够进行这样的步骤肯定是有利于产品的,但是我想在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现在有多少公司有这个支撑让产品来做用户调研?至少我遇到的几家公司是不会有这方面的支撑的,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另一方面是成本问题。当然有一些用户画像其实从需求、客户、老板这边也会有一些基础了。
那么什么是“最基础的人群画像”呢?从行为学上去分析,在有效市场里,由于对市场认知和需求满足程度的不同,会存在这样的三类人,分别称为:有认知、有想法、无所谓。那么我们从商城的例子中来解释:
1.有认知
这部分用户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目的性特别强。这群用户通过自身判断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对于他们在一个产品中需要的是搜索功能,能够明确,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他们搜索到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会自行购买,不需要太大的引导性和推广,只需要你从旁协助,让他们的搜索更加快速精准。
2.有想法
这部分用户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模糊的认识,但是无法描述出准确的需求。这群用户就是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东西,但是不知道哪种好。
对于电商产品来讲,他们需要的是推荐功能。比如说在搜索上,输入关键词后搜索栏下自动检索出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又或者在产品详情页下方加入推荐,给用户推荐同类商品。这类用户更希望你能起到引导和启蒙的作用,给予一些适合自身且各有优劣的产品导购服务,他们只需要做个选择,就能够达到自己的购买目的。
3.无所谓
这部分用户在这个场景几乎没有任何诉求,就是无聊和空闲时间多。购物对他们来讲可有可无,东西的好坏与他们关系不大,他们的注意力会被一些“活动”、“秒杀”等等标签瓜分。对于电商产品来讲,他们需要的是更多标签化的内容。比如秒杀、抢购、主题等等内容
这三类用户在每个产品的有效市场里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
在前期我们有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把这类用户所占的市场比例尽可能细致地划分出来,这将涉及到后期整个产品的走向,到底是偏向做搜索类的高端定制,还是推荐类的拉新引导,这都是很大区别的。
就像对于使用百度的人来说,“有认知”用户可能会更多,而“无所谓”的用户基本很少,大部分的百度用户都是带着问题,直接去搜索的。
如果百度为了拉新花大精力去搞活动、做游戏,送体验次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大家可以结合上面三个点去看一些电商平台比如淘宝、京东,都会有一些这方面的因素。
四、核心业务
最后,我们需要搞清楚整个需求的核心业务是哪些,在工作中我梳理的核心业务不会超过三个,一般是1-3个,如果核心业务超过三个,那么整个项目会变得非常庞大,不管从项目周期还是成本上来讲都是比较难受的,如果超过三个,那么一定要精简需求,在互联网行业,求精不求多,就算是一个功能点做好了,都比别人做10个功能点强,如果一次性上太多的核心,那到底怎么分配权重?需求亮点在哪里?
那么怎么判断核心业务呢,核心业务从字面上讲是具有竞争优势并能够带来主要利润收入的业务。但是在互联网行业,只要能搞提高效率,也算利润收入的一种,所以在梳理核心业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功能的ROI(投入产出比),比如这个功能上限的人工成本和周期成本需要2万,但是估算出收益只能达到1万,那其实这个需求的权重并不算太高(当然是多个对比的情况下,这种考虑也不是绝对,根据各公司的运营阶段和商业模式而定。)
结语
以上讲到的四个点是我到目前为止一直使用的思考方法,考虑清楚后确实在后期不管是流程、脑图还是原型图上大大增加了效率和避免了很多坑,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的补充点也欢迎提出,想要交流经验的伙伴也可以加VX:goodnight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