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江湖又热闹起来了,一年前发生在日本的“江歌案”突然之间成刷屏之势,各方对受害者家庭的声援和对置身事外者的谴责如雪片般飞来,使得半年前的马蓉事件和前不久的翟欣欣事件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当然,这背后是一大批善良民众对江歌一家横遭不幸所掬的一把同情泪,同时也是对刘鑫一家无动于衷做出的强烈鞭挞。下面简单回顾一下案件始末:
江歌在留学日本过程中结识了同为青岛老乡的留日学生刘鑫,从案发背景看,应该还发展成为了比较要好的闺蜜。而刘鑫因为和同为中国留学生的陈世峰分手后,不胜厌烦后者的各种骚扰,提出希望暂时借住在好朋友江歌家中,而江歌也欣然应允。可是在一次回江歌家时遇到了在楼道等候的前男友,江歌出于姐妹情义先让刘鑫回房,自己单独与陈世峰交涉。不成想交涉未果,被陈世峰残忍杀害。而身处事件旋涡之中撇不开关系的刘鑫在事后并未表现出应尽的责任,没有向受害者家庭送去慰问和安抚,也没有以见证人的身份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和现场情形,因此才有了如今微博上热闹的一幕。
作为吃瓜群众,仅凭网络上散布的这些零乱未经核实的消息,不应该针对案件本身做太多主观上的判断和评定(那是日本警方和法院的事情)。但是对于由案件所引发的这种网络群体性关注以及道德底线的探讨,还是有些自己的看法想聊聊。所有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如有认同,不胜荣幸;如有愤慨,随意批评。
刘鑫在案发后表现出来的冷血和置身事外,已经把他的人品和道德底线公开告诉了世人:他的人品就是没人品,道德底线就是无下限。而笔者这里想谈的不是刘鑫,而是舆论大众。我们之所以对这件事如此义愤填膺、奋笔疾书,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阵阵杀气,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用大众化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一个本来就没有道德底线的一个人或者说一家人。换句话说,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本来就是冷漠的、麻木的,这些人从没想过在没任何好处的情况下去给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烦,更别提什么正义感和公德心了。因此,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将他们人肉出来进行短暂的谩骂羞辱之后,随着事件热度的降低,对他们自身对整个社会并没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公众对于这种缺乏道德或者没有道德的行为并没有深入的思考,更像是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道德高标准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同时又将自己的道德地位拔高了一筹,仅此而已。
而在我看来,这种谴责背后的动机实际上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之所以对刘鑫穷追猛打,不是因为她见死不救,而是因为她知恩不图报。假如刘鑫是一个陌生的室友或者不是导致案件发生的那个人,或许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件事。正因为被害人是出于善良而遭此横祸,所以大家不再淡定了,大家潜意识之中还是认为受人帮助就应该有所回馈,否则就是白眼狼,而白眼狼在我们这个以家族和血缘关系维系了几千年的国度看来就是十恶不赦和罪大恶极。
就好比很多家长在体罚孩子的时候会认为:我养育你这些年,打你骂你是很正常的,甚至打死都活该。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就是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如何调教都凭自己高兴。这也就是为什么常有父母不慈,儿女不孝的事情发生。
认为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认为好心就一定有好报,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正统说教。学校和社会为了宣扬一种勤奋善良的思想,这种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但当人踏入社会了,成熟了,就需要把“一定”这俩字适当看轻一些,我们付出并不一定就能立竿见影有所成效,而做好事也不一定就会让人感激涕零铭记于心,否则这种付出和做好事的动机也过于功利了一点。
还是觉得马云对做慈善的解释比较中肯:我们做慈善不是为了改变谁,实际上也改变不了谁,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我们自己,你的每一次慈善行为,都说明你自己向着理想的高度前进了一步。
可谓是一语中的,过去的人和事已经过去,我们不要想着去怎么挽回,实际上也挽不回任何东西;也不要想着去救赎,实际上我们除了自己谁也救不了。现在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做好,把自己认为有助于他人的爱心传递下去,而不去刻意等着别人的认可或回报。同时把这种心态潜移默化给还未被污染太厉害的下一代。
江歌是一位善良的好人,广大声援的同胞也是善良的追随者,只是千万别用善良的名义给善良的好人套上一层善良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