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对孩子的规则,我的感想是:
1,规则不宜多,多则无规则。如果处处都是规则,那就等于没有约束,所以规则的制定,总要先捡你觉得特别重要的若干条来强调,分个轻重缓急,不要一下把成人世界的RULES全部加到孩子身上。个人感觉低龄的孩子,重点强调这么3,5条规则差不多了,这种优先级高的规则,做不到要惩罚;其他的更多的规则,优先级就设置低一些,做到了有奖励,做不到不罚。
2, 规则要跟孩子说透,设立规则的目的,不是只为了约束你,而是约束所有人,最终目的是保护你,是对你有益处的。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来一条规则,只浮于表面,没有说透,孩子执行起来自然是推一推动一动,管一管才收一收了。比如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用孩子的小汽车跟他演示一下,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则来,想开就开,想停就停,会有什么恶果?最后受到伤害的很可能是自己,对不对?比如不要随便打人,为什么?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是最强的那个,如果你可以随便打人,别人也可以随便打你,最后你反而要吃苦头,对不对?----这么说,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把规则解释成对他有好处,他会贯彻得更彻底些;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规则也是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安全、或者群体效益最大化。
3, 规则都是一视同仁的,对爸爸妈妈也一样。不然孩子心中会不服气,爸爸妈妈立规则的权威也会大打折扣。我家有一条“吃饭只能在饭桌旁边吃,不许看电视”,虽然有孩子之前我们经常捧着饭碗边吃边看,但为了给孩子养成在HIGH CHAIR上吃饭的好习惯,那也只能全家一起遵守了。
4,规则意识的建立,永远离不开关于“破坏规则会怎么样”的约定;所有的规则制定如果脱离了对“出界”的约定,那往往都会失于一纸空谈。和孩子在就那么3、5条规则进行约定的同时,要说清破坏规则的后果,约定破坏规则/违背承诺之后的相应惩罚是什么。事前就约定好,事后才好执行,他也心服口服。光约定要做什么,怎么做,不约定“如果做不到就怎么怎么样”的话,对家长而言,就缺乏了监督;事后再临时想如何“惩罚”,未免失了些公信力,孩子不容易服气,眼光会聚焦在“不公”上,反而模糊了问题焦点。
【此文最早写于2008年,当时的角度还是比较聚焦在3-6岁的孩子,过去了8年再看,觉得还是挺有那么一些道理的;现在2个孩子一个15岁,一个8岁,自我感觉都还是规则意识挺强的孩子,虽然“规矩”做得少,但是行为规范不太惹麻烦,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