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看到一个提问:王维的经典名篇《渭城曲》为什么被一些人评为古今第一?这种提法应该来自于《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一、《渭城曲》是一首送别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主题 送别
首先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全诗从南朝沈约的一句诗“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点化而来。王维诗妙在没有露骨地说“明日难重持”,而是将此意藏于寻常话语之间。
有时候诗人的高下就在此处,看完下面的“远之又远”,可细细品味。
2、远之又远 更深一层
渭城曲题目又叫做 《送元二使安西 》 ,送客的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阳关在甘肃,安西在新疆。阳关已经没有故人,何况安西之远。读者明白此意,可知离别之苦,此一去或成永别,不知何日重见。据说王维后来“偶于路旁,闻人唱诗,为之落泪。”
注: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而安西远在新疆。
贞观十四年,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二十二年,唐军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简称安西四镇。
二、含蓄与浅显
1、浅显
古人说此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言语之间都是“冲口道出,不费寻思”, 《唐诗真趣编》说道:只体贴友心,刘仲肩曰:是故人亲厚话。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
四句诗都是口语,没有沈约“莫言一杯酒,明日难重持”的说教语气,如同亲人好友之间的寻常言语 。偏是寻常语,越发让人感觉真实和体贴, 老子说过“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因为浅显中有曲折,更加含蓄。
2、含蓄
这首诗用笔含蓄而曲折,《唐贤三昧集笺注》认为:“惜别意悠长不露”,。
1)渭城朝雨浥轻尘
第一句说的是行尘将起。江淹 《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王维也有 《观别者》诗:“车从望不见,时时起行尘。“朝雨”如故友深情,却无法浇灭“轻尘”,只能润湿(浥)而已,有欲留不成之意。
2)客舍青青柳色新
李白有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说的是送别征人远行。安西都护府是一个军政机构,建于贞观年间,元二去安西或是从军。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王维不直说“愁杀行客儿“,而是用客舍、柳色的意象暗喻送别之愁苦。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有言外之意为佳,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就是沈约的这句“明日难重持”.亲友之间对面送别,是不能说出“明日难重持”这种哀苦之语的,委婉的说西出阳关再无故人就高妙得多。
同样一个意思,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不同水平的人会有不同的表达手法。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后,安西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不知元二在安史之乱后下落何方。王维在叛军占领长安后,被迫就任伪职,两京收复后因此获罪,但是幸运的得到宽恕。
三、古人都认为这首诗是古今第一吗?
古人诗话词话,夸起人来常常不吝溢美之词,比如王国维说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还说周邦彦两宋以来一人而已,你信吗?
明朝的王世懋《艺圃撷馀》写到:“盛唐惟青莲 、龙标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这意思就是盛唐绝句是李白和王昌龄最好,其中李白的绝句更加“自然”,所以认为唐朝李白绝句第一。宋朝刘辰翁《王孟诗评》说王维的这首《渭城曲》: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
那么王维和他们二人相比呢? 《唐诗正声》认为王维诗“千古擅长”,李白、王昌龄算老几:
语由信笔,千古擅长,既谢光芒,兼空追琢,太白、少伯,何遽胜之!”
结语
前人所言,后人未免断章取义,或者曲解、误解,老街以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对于古人言语不可不知、不可全信。无论古人怎么说,至少王维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唐朝送别诗中的绝品,正如《唐诗解》中说的:
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凿混沌者皆下风也。
古今第一不敢说,说送别诗第一您同意吗?
@老街味道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您真得读懂了吗?
王国维评纳兰北宋以来一人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