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鸢
每个人都需要适应人类环境的多变性,但其中不变的是我们需要有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
说起赞扬与责备,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因为这完全在于每个人的想法和不同的经历。就如同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的书中说多赞扬好,不能责备,而有的书中却说,赞扬和责备都不能有,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当他碰壁了以后,他才会懂得到底什么东西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
那到底什么是赞扬?什么又是责备呢?
先来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释吧。
赞扬:动词,表示对一个人进行称赞;表扬;称扬。
责备:动词,以尽善尽美要求人;批评;指责。
以上就是百度百科对于赞扬和责备的解释,一目了然,就是字面的意思。
可是把赞扬和责备这两个词放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你能驾驭它们吗?或者说,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你经历过怎样赞扬的事情,又经历过怎样责备的事情呢?我们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因为人生说长也长,说短也不短,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两者更加的协调呢?
其实这个答案在《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中,作者已经给出了明确的释义。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赞扬与责备的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特丽·阿普特,她是心理学家、作家、剑桥大学纳姆学院的资深导师,她关于家庭动力学、同一性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著作获得了国际认可。《赞扬与责备》是作者花了30年的研究成果,本书揭示了赞扬与责备的机制是如何在亲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之间运作的。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真实意图产生更深的理解,并试着容忍他人的看法,从而客观地评价身边的人、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下面,我总结书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
1.婴儿阶段的评判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当一个人在婴儿时期,他也是懂得评判的,这种评判其实是很好玩的。
在婴儿3-6个月大的时候,他会用眼睛追逐家长给他的玩具,这种感觉是慢慢产生的,最开始看不到很远的距离,但是可以通过眼前的影像去感觉到周边的物体是否存在,随着婴儿的月龄不断成长,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时,他就开始学会了观察,比如,他看关注家长和他一起互动的时间、或者是自己玩耍的时间,他会仔细研究手中的玩具,这就是孩子在婴儿时期逐渐开始的探索,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评判。
在婴儿11个月大的时候,研究表明,他喜欢的爱好是与他们相似的人。也就是说,他会不断开始模仿家长的动作,以及家长或其他人喜欢的事物。对于家长来说,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随意在他面前举止不一,要知道,婴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婴儿在母体里的时候,就开始和外界互动了,这个时候其实他们已经是在评判我们的感受,通过妈妈的胎教,婴儿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从一出生就能够哭一样,这些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等孩子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和你的互动会变多,表情也会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是对你的赞扬,因为他们看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也看到了自己是被人爱的。
赞扬从来都不是单向的。
赞扬能改变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它能鼓励和振奋我们,也能提醒我们期待值的存在。
2.青春期阶段的评判
当孩子到了初中的年龄,都要经历一个敏感期的阶段,那就是青春期,为什么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更要受到家长的关注呢?就是因为他们慢慢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新鲜和挑战的事情,这些事情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新奇的,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当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因为事情都是有正反两个方面的。
所以与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敢于挑战家长,敢于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其实做家长的都是有责任的。
书中提到,每一个家庭在表达赞扬时都有其独特的习惯及规定。在一个家庭中,赞扬可能会持续很久,甜蜜而实在;在另一个家庭中,赞扬的甜度停留时间极短,让人不得一丝舒心。同时,每个家庭对责备也有独特的技巧及规定。在一些人家里,责备的存活期很短,很快就会被赞扬淹没;而在另一人家里,责备会被永远铭刻在家庭记录里,不断地被翻出来,提醒家庭成员有卑鄙的品质。
这就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当一个孩子的各项能力都比另一个孩子高很多的时候,可以说这个孩子相当的用功努力,那么这努力的背后,少不了的是父母的支持,因为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要时刻关注他,但又不能在这个时期对他过多的干涉,唯有做好后盾力量,才能帮助孩子一起度过敏感而激动的青春期。
那么对于每个家庭对赞扬和责备的看法不一致,要怎么调整和解决呢?
不要只看外在的形式是怎样的,因为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天都会发生着不同的事情。赞扬与责备在每个家庭里的感受也都是不一样的,哪种家庭好,哪种家庭不好,不能只看赞扬与责备的程度,还要看具体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所以我们是不可能去了解所有家庭里发生的事情的,只能根据具体的事件去分析和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大脑如何记录正面或负面的经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大脑内部发生的对话。
3.朋友之间的评判
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身边总是有几个好朋友,其实真心的朋友不必太多,有1-3个这样可以随时吐露心声、能够帮助你度过难关的好朋友,就可以了。毕竟你的困境、你的伤心,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知道,你也没必要告知所有人。
当你面对你的朋友时,可以无所不谈,你的朋友也许是一个很好地倾听者,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评判你说的每一句话,也会给予你反馈的信息。而你在接收了反馈信息的同时,也会带给对方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拥抱,甚至是其他礼物以表达感谢之情,这也就是你对对方的一个反馈评判。所以说,赞扬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它是发自两个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真情实感。
书中讲到了两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是女孩的友谊及赞扬的脆弱性,一个是男孩的友谊及男人准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与你的朋友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觉。
3.1 女孩的友谊及赞扬的脆弱性
当一个女孩子说另一个女孩子是自己的好朋友时,她很可能是指她的朋友理解她。也就是说,她的朋友对她的容貌、思想、感觉和行为持赞许的态度。在朋友之间,理解也包括赞扬。
3.2 男孩的友谊及男人准则
男孩间的友谊通常比反复无常的女孩友谊要稳定得多。他们的友谊规则能兼顾到竞争与冲突,因此没有女孩那些麻烦而脆弱的理想。然而,男孩的友谊也同样会因赞扬与责备而被加固或瓦解。
以上两点就是作者通过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但我觉得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友谊这个东西是要用心交换的,与其结交一些吃喝玩乐的朋友,还不如踏踏实实去认识一些优秀的人。人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后,你会发现,你身边的良师益友是多么地重要。
每个人对好朋友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也就是跟自己是同频的人,起码是三观一致的人,才能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否则会因为一件事产生大的分歧。不过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是最终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这才是成为好朋友的基础。
通过朋友才能更加认识和了解自己,相对的,你的朋友也能通过你去了解他自己。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鼓励他多去结交好的朋友,多去和自己同频的伙伴在一起,才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4.伴侣之间的评判
两个人最终能走到一起并结婚,其实都是相当不容易的,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种就是两个人一见钟情,然后谈个几年恋爱,然后结婚;还有一种就是两个人喜欢了很久,也交往了很久,但最后家长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后来诸多原因,导致两个人分开了。
有句俗话说,婚姻里存在7年之痒。在我看来,并不是因为两个人存在了问题,而是缺少了沟通。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四种不同的说话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正是因为这四种说话方式,才会蒙蔽了我们的爱。
要想解决伴侣之间的沟通问题,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通过观察自己,并接受自己,开口说话前,一定要学会观察,这里的观察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对方,也可以的环境,因为种种这些都有可能会造成说话方式的不恰当。有时也会因为无心的一句话,让对方感受到了委屈,我们应该做的是,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思考他如果遇到这件事会是怎样的想法,以及怎样去解决,通过这个思考,就能放下自己的偏见,也就能够知道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了。
其实这就是赞扬与责备在婚姻中的影响力,我们与对方交谈的时候,要学会说一些有效的赞扬的话,而不是相互指责,愈演愈烈。
而什么是有效的赞扬呢?不是简单地说一些诸如“好看”、“很好”的话,而是要发自内心,用同理心,用共情的方法,去帮助对方,解决他为难的事情。因为伴侣间有的时候是很微妙的,如果你不用心去发现,很难发现对方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但是如果你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并帮助到对方了,我想你的伴侣会很感恩的。从而会加深你们之间的感情,也就不会出现因沟通不当导致的矛盾了。
5.写在最后
《赞扬与责备》,这是一本教你沟通的书籍,也是教你提升共情能力的书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自己的评判表,这张表格的好与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改善和提高的。如果你想更好地与人沟通,在说话时让对方能够感到温暖,能说到对方心坎里去,那就要多多积累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说话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情商。
只有用高的情商打动对方,才能用共情理解对方。
就如同这本书最后说的那样,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探索和观察这个世界,处处都有赞扬,处处都有责备,我们应该做的是要学会驾驭它们,而不是被它们驾驭。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我们要用一生去倾听自己的评判表,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挑战、不断完善和修改。虽然这个过程会有些艰辛,但是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并进行了调整,把这张评判表变得完美时,你也会变得比原来更加优秀。
我们一生的评判表,它是让我们与我们爱的人、我们需要的人,共享这个世界的人,友好共处的最佳方式。
学习驾驭我们心中那张复杂而混乱的评判表,是我们一生都要用心去做的事情。
作者:夏鸢,一个来自北京的85后可爱宝妈,热爱手帐、阅读、古风、摄影的慢热天蝎一枚,怀抱着一颗温暖的心挑战自我,喜欢一切文艺且美好的事物。力求成为一个会运营的写作人,以追求梦想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