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于《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如果早上能够明白了道理,晚上死也可以了。
虽说简单直白易懂,却也未符合原意,也未有深意。本篇试着解答另一番值得让人领悟的含义。
01
《论语》最初的原意
夕死可矣,“晚上死也可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也可以了,你能够体会一种无憾的感觉。可以了,是指知足了、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有人分析过,按照《论语》中的上下文理解来看,死,是为……死之意。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即“道”,假如为了这个“道”已经得到贯彻执行,死而无憾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如早上知道自己所期许的“道”的理想已经得到贯彻执行,那么晚上死也值了。
当然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论语中的意思是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得到贯彻因而天下大治(即有道),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从历史中对孔子言行的记载看得出来,孔子一生都在周游列国,行“道”一生。其个人不只是讲道,而且更是为道奔波宁死都可。
综合起来看,比较合乎最初历史背景下的意思是:哪怕早上听说那“仁义之道”得到了贯彻执行,就算晚上死了,我也算没有白白的匆冗一生啊!
02
现世社会“闻道”的意义
然,我们现在用这个“朝闻道夕死可矣”时,岂会是想表达他人的理想追求得到主张令行,而自己夕死可以呢?
假如是讲我们普通的一个人,会是什么“道”,可以令到我们认为,早上得到了,那晚上死也没有遗憾了呢?这才是当今、此刻,对我们自己值得警醒的意义所在。
细思甚恐!什么东西会说让我们得到了,却即刻死去也值了!
比较容易理解的,“道”若是财色权名利,得到的目的是为拥有、使用,夕死的话,非但不会没有遗憾,而恰恰可能成了最大的遗憾。对于财色权利的得到,是刚刚开始,是希望天长底裤,也希望自己长生不老,这样可能才更符合人们的期望。
有个流行的故事,就是一个绝佳的证印证:自己辛劳数年积累下的财富,被自己的司机开走了自己的车,睡了自己另一半,花了自己的钱,一生劳累辛苦,换得一生(若有来生)遗憾叹息!
我们做什么不是目的,得到的结果所满足的内心需求,也许才是真正的目的。
也许对财色权名利背后所代表含义的追求,才是人们追逐的真正目的。若是得到,才叫真正实现的人生目的,才会有死而无憾已的淡定从容。
这是什么呢?那很可能是满足我的需求,自我感得到了满足,自尊得到了慰藉,自我甚感安全。有些人,借由财色名权利的实现,让自我、自尊得到了证明,从而才觉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得以实现。这也许才是这些人真正追求背后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若如此想,如此实现,那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也就是“闻道”,亦可算是夕死可矣,死亦无憾!
03
普罗大众焉何以“闻道”
倘若只此一道,那对芸芸众生而言,也许就真的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因为财色权名利,注定了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这也叫“天道”,符合自然规律。
普罗大众,亦是为人!“闻道”,绝非仅有一条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财色权名利背后的追求,若是为自我、自尊得到满足,那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让自尊自我得以心安呢?
当有条件自尊、自我时,条件就成了自尊自我的根本,因为没有这个前提条件,人就惠誉了自我、诋毁了自尊,人就变得没了自我低了自尊。
然而,条件确实也可以自己来定义,比如说:可以是一种对社会的关心,一种对他人的奉献,一生无私的付出……等等。
条件也可以是:我不需要条件,我就是我,自尊我自己给,自我从来都是自我。
我可以做错事,我可以没有财色,我可以是一介草民,但我依然可以为我做出的那略显得一点点卑微的琐事而自豪,亦不为外界评价所动,我内心有自己的一杆尺度,我自己尽我心、凭我力、食我果。
倘若如此,自我、自尊亦可满足!
若是如此,岂不是亦可以“闻道”,夕死可矣乎!
04
人人皆可闻道
曾公在《曾胡治兵语录》有云:“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任何人若可如此,都可活于当下,心安于此刻、此书、此客、此物时,过往不恋,未来不寄,心安于此,此等境界处事处人,岂不可算做“闻道”吗?此等见解践行,也与阳明心学倡导的“知行合一”于此刻当下,可算通往罗马的条条大道之一了。
故,我言:常人闻道,即是接纳、心安!即是活在当下,践行当下。
接纳于过往此刻,心安于此时、此物、此景、此人、此事,又岂会惧于夕死呢?
死亦不惧,故朝闻此道,亦夕死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