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则。
1、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zhì);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显得是一智者。到国家危乱时,像是一愚人。其表现智慧时尚可及,其表现愚昧时,更不可及了。”
今按:上章论季文子,时人皆称其智。本章论宁武子,时人或谓之愚。而孔子对此两人,特另加品骘(zhì),其意大可玩味。
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此两章及前论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后论伯夷、叔齐及微生高,时人谓其如此,孔子定其不然。微显阐幽,是非分明。此乃大学问所在,学者当潜心玩意。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时,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时,就变得很愚笨。他的明智,别人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宁武子即宁俞,卫国大夫。
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和不上轨道时,表现截然不同,但孔子却赞许他。因为在国乱民危时,愚笨反而可以保平安;国泰民安,政治上轨道时,才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国家混乱时奸佞当道,愈聪明的人愈容易惹祸上身,此时聪明者就要装糊涂。郑板桥很喜欢“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正是此理。人生在世,有时候要难得糊涂,不要太计较,什么事都分得太清楚反而容易遭怨,带来后患。
傅佩荣:智与愚要视情况而定
政治清明,就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政乱国危,就韬光养晦。这种主张,很接近道家的思想。道家提醒人在乱世要懂得装傻,太聪明就会有危险。可见孔子对道家的思想还是可以欣赏的,双方并非势不两立,而是可以互补。
孔子认为智与愚,要视情况而定,有时候明哲保身是必要的。
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愚不可及,是说人愚笨。本章孔子所谈的“愚不可及”是大智若愚,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宁武子是卫国大夫,孔子评论他说,宁武子在国家正常运作、国君治理有方的时候,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国家治理无序的时候,就隐藏锋芒装作糊涂。这种在有道的时候发挥才华、无道的时候韬光养晦的做法,前者常人可以轻易做到,后者很难有人能有这么足够的聪明才智。
所以“愚不可及”本来本意是赞扬的话,是指一个人能看清楚不利的清醒而假装糊涂的这种聪明的做法一般人学不会,结果后来却演变成贬义词,真正地指一个人的愚蠢程度远超众人了。
孔子在公冶长篇的开头夸奖弟子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看来孔子是同意君子在不利情形下不可恃强,而是最好韬光养晦、保存自身。历史上在邦无道的情形下坚持正道、显露才智的,往往遭受屠戮,比如比干之于纣王。所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可谓不是非常合适而中庸的道路。
4、弘丹学习心得
正如钱穆先生的注解,这几章都是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但是孔子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与当时流行的说法不大一样。时人称季文子智,谓宁武子愚,而孔子不是这样认为。
本章的“愚不可及”不是说一个人很愚笨,而是说,宁武子的那种“大智若愚”是一个人人所难以达到的。
读这一章,觉得很有意思,孔子觉得宁武子的智慧是有可能记得上的,但是其表现出愚昧时候,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
世间大部分人都想要成为聪明人,更上一层是智慧人,很少人想要成为愚笨的人。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愚笨是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