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会陷入一个怪圈,就是学了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的学习就像餐巾纸,用过后就把它丢掉了。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论语》中孔子的第一句话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的前半句话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你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时习,也就是要经常温习知识,练习知识。
其实,我觉得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温习和练习,还要包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成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经常温习、练习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技能重复的次数多了,自然就会变成一个习惯。
第二,这就要提到我高考之后考驾照时“三次把车开到沟里”的真实经历。
当时科目二有一个项目,叫做S路。
有一次我在练习这个项目的时候,坐在副驾驶位上的教练对我说“左打死!”
谁知我刚拐过第一个弯,教练就破口大骂:“你不怕死啊,你刚才把车开到沟里,知不知道?”
被他这么一骂,我大脑一片空白。
没等我反应过来,教练的骂声又再次传来:“你没看见路边画的线吗?那是什么?山路的边缘!再往前就是山沟!你这么开车已经掉下去了!”
这下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但我有点不以为然,心想不知者无罪嘛,下次我肯定能注意,不会再犯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我依然“把车开到沟里去了”……
到了第三次,教练气的大骂:“你已经死了三次了,知不知道!”
至今我还记得教练那张气的铁青的脸 ……
这件事给我什么教训呢?
学习一样东西,只是听到、实践、温习、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我第一次被骂了之后,我好像已经有意识了,但我还是接二连三地“把车开到沟里”……
所以,怎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学习了重要的东西,不仅要实践、温习、练习,还要反复练习直至它变成一个习惯。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证知识变成能力,保证你每次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