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求职第一步要考量什么?为什么我屡投不中?
许多人都是跟着传统认知走,毕业时间到了就丢简历、找工作。其实,求职前一定要做一件事:认识自己。
「自己有什么实力?到底需要、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如果没做好自我剖析,当然丢再多履历都容易石沉大海,因为都不适合。
台湾Canon影像资讯消费产品事业处副总裁苏惠璋建议,可以多方尝试找工作,但是要说得出理想和未来,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给自己设定3个方向,不要只设定一条路。
设定的方向是产业或职位视人而定,「举例来说,喜欢营销,可以朝电脑、汽车或食品产业发展;喜欢科技,可以在科技业做业务、营销或公关,」苏惠璋说,重点是先认识自己的特质和兴趣。
例如,对自己做SWOT分析。针对目标职务,你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在哪里?你求职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是什么?人家为什么比你强?要凸显自己的优势,劣势则尽量少提,或要有改善计画。一定要弄清楚,才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写履历、面试才有竞争力。
信义房屋人力资源部执行协理黄郁仁建议,求职期间,应该趁此补强自我SWOT分析中的劣势,以及学校所学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落差。例如进修语文、电脑、证照或专业相关短期课程,强化竞争力。再者,不要和社会脱节,产业新闻、甚至关于管理和职场的杂志都要阅读,这些都会是与企业面谈时很丰富的素材。
Q2:常听到企业重「态度」,到底指的是什么?
所谓「态度」,并不等于要求新鲜人表现出卑微「低姿态」。华泰大饭店集团副董事长陈炯福解释,企业希望看到求职者的「态度」,是要展现出积极、诚恳的一面。这样的观察,不是从求职者到面试现场才注意,而是从联系时就开始。
例如,从打电话时的反应、写email时的措辞,基本上就能看出求职者的基本态度和礼貌。像服务业就注重求职者沟通时是否会用「请」、「谢谢」,因为你是面对客人的第一线,这些态度有没有内化在生活中,都会影响服务业对求职者的评价。
陈炯福感叹:「有能力、有态度的人固然好,但是少;所以没有能力、但态度良好的人,也会是我们的优先选择。」他也提醒新鲜人,许多细节都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与其太在意自己面试时要如何表现,不如先把握最基本的观念,比如守时、负责、自信等,并内化在待人处事中;如此,企业在与你接触的过程中一定能感受到,也比伪装出来的态度要真诚许多,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且信服。
Q3:爸妈意见多,还想陪我去面试,可以吗?
能独立思考、判断与解决问题,是现在企业最想争取的人才。在这个前提下,连面试都要带着父母「壮胆」,当然容易被负面解读为过于依赖。
尽管不是没有企业抱持开放态度,觉得可以藉此和父母沟通,让父母更放心,但若是真想在企业面前留下好印象,证明自己可以独当一面,还是要有所坚持。有些事情千万不要让父母代劳,像是透过父母询问职务细节如工时、福利、薪资待遇等等,这会显出当事人自己反而没有父母来得重视这份工作。若父母坚持陪同面试,请他们在外面或附近等待即可。
父母对子女的工作细节之所以过度干涉,多半是出于担心或不了解。用成熟的态度,事前向父母做好沟通,绝对是进入职场前的必修课。我们有以下4点建议:
多跟父母分享新知
这个时代的企业竞争、职场变化可能比父母理解的更复杂,如果父母观念无法更新,很可能成为冲突的来源。
多讲理性规划,而非情绪字眼
万一父母当下真的无法接受你的选择,不妨先找出父母不同意之处,提出解决计画,再次沟通。避免出现「我不管,我一定要这样做!」等情绪字眼,这只会让父母觉得你不够理性,更不信任你的决定。
多谈自己工作上的成就感与心得
与其回家抱怨,不如换个角度分享,让父母参与你的成长,这样即使对工作出现不满,父母也较能掌握前因后果,减少对企业或雇主的误会。
适时接受父母意见,但不要过度依赖
要有这样的认知:不管父母能帮多少忙,终究是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独立是可以学习的,这件事没有这么可怕,在能力范围内,尽力让自己过得还不错,就是迈出第一步。
Q4:好不容易有工作,却发现不符理想和兴趣,该快闪吗?
其实,找第一份工作就像谈第一次恋爱一样,很少人第一次就成功。但是不尝试、不经历,怎么知道会不会找到所爱?
有些工作与理想的落差来自于薪资待遇。从月薪新台币6,500元的娇生打字员做起,李奥贝纳广告执行长黄丽燕想送给新鲜人一句话:「人生绝对不是跑百米,而是马拉松。把人生当百米计算,你只想着要赢过别人。但如果把人生看作马拉松,和自己比赛,想着:我可以跑完全程吗?我有享受过程吗?我学到了什么?你会豁然开朗、看见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其实,工作最重要的是「所得」。「所得」除了薪资,还包括了你在工作上得到的人脉、知识、经验和各种成长。工作的起点不应执着在薪资高,而是志气高。找工作要把眼光放远,不论是薪资,或是付出、所得和成长,都试着以一生的曲线来观察和思考。
如果落差是来自于心中的愿景,黄丽燕认为要先思考一个问题:你是不是每天都全力以赴将这份工作做到最好?唯有全力以赴了,才能尝尽这份工作的酸甜苦辣,也才能从中看到真正的美感。
曾入围澳洲「世界最棒工作」前3强的谢昕璇,最初的梦想是成为设计师,后来生涯转了一个弯,担任保险业务快要3年了。她发现,工作不会百分之百是自己喜欢的样子;选择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学会从工作中「找乐趣」,也是一种学习。
黄丽燕分享,她的人生理念是:每天都要「伸手摘星」,让自己的价值比昨天多一点点。马拉松的人生,是用「复利」来思考。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某天一回头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棒,可以把平凡的小事做得不平凡,也才能体会到手中工作的精髓与价值。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事情要做一次就成功,忘了把握每个当下,感受、学习身边的事物,这样很容易像滚轮上的仓鼠,一直不停跑、不停追。所以,在冲往目标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黄丽燕说。
谢昕璇也有类似的建议。她认为可以给自己尝试的空间,同时别忘了自问付出多少?学会接受工作中不喜欢的那一面,多专注在选择它的理由,才能尝尽它的酸甜苦辣。必要时,给自己一个转弯的机会,也许兴趣不一定要当成工作,反而找到更多可能性。
其实,通常要2~3年的时间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产业。如果已经全力以赴,过了1年,每天醒来还是不想上班,可能自己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那也不必太紧张,就继续勇敢地「尝试」吧!
Q5:做了1、2年有点累,想跑去打工度假或壮游,不好吗?
30岁前才能出国体验打工度假,这个年龄限制,就像闹钟一样每天催促,让梦想蠢蠢欲动。
然而,30岁前后同样是职涯往前迈进的关键点。此时通常已拥有3~5年的工作经验,是公司眼中就要成熟的中坚干部,在展现爆发力之前突然中断发展,当然在企业眼中是很可惜的事。
如果真的想体验海外生活,又希望兼顾工作,不妨先尝试在体制内寻找两全其美的方式,例如海外转调。
争取、权衡之后,若仍旧决定离开,一定要思考回国后的打算。毕竟,大多数打工度假的经验无法为下一份工作带来加分效果,除非在出发前就有所仔细规划。有形的经济成本和无形的机会成本,也都要纳入考量。
现为旅游作家、生涯与企业讲师的刘哲瑜,大学毕业后曾在电机公司当业务,工作一年半后却对工作茫然,带着存下的30万元,留下字条、扛起背包就出走了;接下来一年,独自走了13个国家。刘哲瑜说,回头看,他并不觉得当时出走的自己很「勇敢」,反而是因为绝望、不知道留下来还能做什么?原本期待在旅行中找到新方向,然而他却必须承认:当时并没有找到。
不过,刘哲瑜在旅途中重新思考了很多事、遇见很多人,看见他们懂得付出、努力投入工作,体认到承担责任的意义,所以又迫不及待重新投入职场。他发现,「旅行可以拓展人生广度,工作则是增加人生深度。」
刘哲瑜提醒:「旅行会让你成长、看见更多可能,但它不会给你一切答案。比起在家漫无目的,它固然是往前走的一种方式,但别忘了,旅行结束后,才是真正的开始。若对职场有所迷惑,重新思考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才会有答案;否则出走后,你可能会比出走前更迷惘。」
因此,无论选择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学会「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品尝当下的生活;如此一来,无论工作或是出走,才会真正有所收获。
Resource from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