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那些可爱的小男童


写了一篇《想起当年井上的围栏》,脑子里一下子涌来多首抒写小男孩的古诗来,其中包括----


唐人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宋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清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孩子的天真、纯真和无邪,还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展现了孩子的活泼和懂事。通过对它们举止和言语的诵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赞美四五岁小男孩的可爱和活泼。

如今大半辈子已过去的笔者像古诗里那般年纪时,彼时家家户户孩子很多,有点管顾不过来。那咋办?哈,随他去“偷”呗。

“偷”当然是玩笑话,一大原因是彼时物质财富的确实短缺,肚子里“咕咕”叫,脸面就顾不上了,这是唯物主义者最的基本的观点嘛。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偷窃行为系“匮乏”“短缺”导致,“匮乏”既可能是物质上的短缺,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缺失,两者常常纠缠于一起,难分你我。

比如,一个孩子没钱买零食,他看到小伙伴们有很多零食,就可能去偷,也就是悄悄去“拿”,这是物质上的短缺导致的;而一个孩子有很多玩具,父母总是对他有求必应,孩子永远感到不满足,也可能会去偷别人的玩具,但这个孩子所缺乏的就不是玩具本身,而是玩具所象征的某种精神的缺失,如父母的关爱、支持、赞赏和精神爱抚等。


如此一来,那些写小孩子的古诗诗意便来了:

《池上》诗描绘了一个天真幼稚的小男孩偷偷采莲的情景,表现出孩子的天真和活泼。为啥不加掩饰?没那生活经验呀,何况脑子里全是“白莲”的美味。

《宿新市徐公店》诗手机是写给成人而非儿童,诗里的男娃显然不是水乡,而是旱野,“黄蝶”的招引,除了眼睛的“饥饿”外,那一片花红柳绿的“菜花”,显然是对某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暗喻。

宋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诗里的男孩子在桑树阴下学种瓜的情景,的确表现了孩子的懂事和勤劳,可其脑子里早已泛起瓜熟是的美味。

《所见》呢小牧童呢,则习惯性地骑在黄牛背上,大声唱歌,然后忽然闭口立着捕蝉的情景,展现了孩子的活泼和专注。为啥忽然静立下来了?与黄牛实诚的成哥们儿了呀。


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孩子的天真、纯真和无邪,还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展现了孩子的活泼和懂事。通过这些诗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赞美四五岁小男孩的可爱和活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