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存需要创造工具,技术革新可以将生产资料充分的利用起来。吃穿住行依旧如此。
吃出花样来,且为一种技术的革新,人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根据周身所有的天然食材进行改造。时间久了,吃食也变得机械化起来。
工厂所加工的食物和纯天然手工的食物是两种不同的极端,有人说,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大火之后,制作方开始将纯天然手工这一部分放大化,妖魔化。
也是,转基因的食材,在有强迫症的人眼里,是碰不得的。仿佛所有沾上带有化学成分字眼的,或是科学改造的东西都是对人体极其有危害的。
这样的想法或许来源于对人体自然生长的健康性的肯定。转念想来,人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淘汰了什么部位,又升级了什么部位。
在整体被污染的环境下,人体作出的适应又是什么表现?在随处使用手机的情况下,眼睛同手指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
从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特性的层面来讲,人们的好奇促使人对生存需求欲望的膨胀,那么人们在制作食物时需要更加的便利省时,这是大势所趋,可以称为是共同的需求了。
生火的工具一步一步的改变,缩短的是时间。在食材上,人们的共同需求便是生长的质量又好,卖相又好。
这样的情况下,不借外力是无法成就如此心愿的。无论是转基因,还是用违禁化学用品,注水等,都是满足了菜商和饭商的第一条件,即卖相好。当然吃到嘴里的受众是着眼于质量至上的,毕竟自家做饭不需要那么好看,安全就好。
对于原生态的东西,是否安全质检过了关,而不是一味的宣扬纯手工就是好,买了一大堆的三无产品也不自知。
假设一批人去了高档酒店,两方产生的效应可能就是卖相质量要同样好,便有了上等的食材昂贵的价格。
此时就要提出个性化需求了,相对于个性化需求,共同需求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在大体的环境下缓慢的革新着。要不袁隆平爷爷的功劳从哪里来。
个性化需求变化无常,层出不穷,在如今的商品时代中,对于食物的体现更多的便是消费者心理。
就像手机,从砖头型到轻薄型,是共同需求,从小米到华为,那就是个性化了。零食也是如此,今天买买三只松鼠,明天看看良品铺子,不都是干果。人创造出零食是共同需求,买那种包装什么口味,也是个性化了。
不用过分妖魔是化学还是手工,古老文化的传承要取经精华去糟粕,更要顺应新时代,该吃吃该喝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