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邗沟春水碧如油,到处春风足逗留。二十四桥箫管歇,犹留明月满扬州。”这是出自起予的《江都竹枝词 》。在今天,我们有幸来到了瘦西湖,一睹了如诗般的境界。
“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瘦西湖名园胜迹,星罗棋布在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瘦西湖景区离不开的是水,而水离不开的是桥。
“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一诗词里描写的就是大虹桥。大虹桥是清代二十四景之一,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年间改建为石桥,如长虹卧波,改名虹桥。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大虹桥是瘦西湖里唯一的一座不在园内的桥。所以,大虹桥的上面会有许多汽车和行人经过。从正面向大虹桥望去,桥的三个半圆圈倒映在湖水上,便会拼接成三个真正的圆圈。
小虹桥,也叫小红桥,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用红色的漆刷制而成。小虹桥位于小金山的南侧和瘦西湖的徐园之间的一个过渡桥。从现在能看到的桥型来说,无论其造型还是用料, 小虹桥与大虹桥都是差不多的,因为大红桥是石桥,而小虹桥却是一座普通的单拱桥。但是,无论如何,小虹桥都是瘦西湖的一座重要的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说得就是二十四桥。原本我以为是有二十四个桥连在一起,到了哪儿,才恍然大悟。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湖石堆叠,使人随时看到云、水、花、月,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便是瘦西湖最出名的桥---五亭桥。五亭桥是我国十大名桥之一,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五亭桥长十多丈,高二三丈,桥上五个亭子,南北各两个,亭亭相对。亭子造型玲珑精致,顶部都是金黄色的,显得金碧辉煌。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也叫莲花桥。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每个人到了瘦西湖,绝对要从五亭桥上走一走。
瘦西湖绕小金山往西,在小金山与长春岭之间形成了一狭长型水带,宛如碧绿的玉带一般。正是在这里,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如绿色玉带上的一块白色玉版,玉版桥的名称大概由此而来。真的,你在上面走着,会有一种宛如在仙境一样的感觉。
扬州瘦西湖远近闻名,而桥,则像是它美丽的衣裳,装点着它,是它更加妩媚动人。